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创意云南2018文博会】“五韵盛景”绽放新魅力

2018-08-10 11:25:48   来源:云南日报

  在创意云南2018文博会上,金、木、土、石、布“五韵盛景”以新面貌惊艳亮相,展现云南民族文化的现代感。

  金

  云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有着精湛的金属加工工艺,斑铜、乌铜走银、珐琅银器、银饰及民族刀具等金属类工艺品熠熠生辉,独特的金属纯手工工艺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

  李小白银壶工作室总经理李福明致力于打造高端银器,在全国开了30余家专卖店、80余家实体代理商,将银质茶道具推广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及地区。

  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对银器饰品的保护,要将其与现代结合,呈现它的经典记忆,同时在创新时要符合实用规律,贴近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使其能够进入现代生活中。李福明告诉记者,“天地之间有大美,所有设计源于对生活的感悟,我设计银器,追求的是和谐,是自然而然的东西。”

  木

  在“植物王国”云南,剑川木雕、红木木艺、根艺、竹编、藤编、草编等木竹藤草工艺品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木竹藤草工艺品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剑川匠人施贵华的四合院里,堆积着许多老构件,即便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光阴,这些老木件除了颜色略微陈旧,木质依然坚韧,手指叩上去,发出笃实的声音。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许多农村民居的门窗都是剑川木雕。因为拥有国家级非遗剑川木雕,剑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剑川木雕艺人们共同成立了木雕协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剑川县正在打造集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木雕文化产业园。

  土

  建水紫陶、华宁釉陶、易门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傣族曼仑陶、滇中彩陶……肥沃的红色泥土被民间艺人的妙手捏制后,在窑炉里经过高温烤制,蜕变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工艺品。

  凤凰印董事长吴刚在天猫、京东开了中国陶行业唯一一家旗舰店,在东家电商平台占了95%的云南陶交易市场份额,得益于互联网电商热,他将建水紫陶做大做强。“小作坊虽然品质好,但是产量小,而我们主要做大单品,是具有工业流程设计性质的生产,可以做上万个。”吴刚介绍说,自己还与中国国家级艺术家合作拓展高端工艺品。

  “各级政府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需要高层次艺术家的参与,此外还要拥抱互联网和资本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吴刚说。

  石

  云南是我国珠宝玉石主产地之一,是国际翡翠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自古以来就有“玉出云南”的美誉。全省已探明发现宝石24种、玉石24种,种类之多为全国之最。从明代开始,翡翠就从缅甸进入云南,通过雕刻加工,传入中原,传遍全国。

  在珠宝玉石产业发展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师入驻云南,各种玉雕艺术流派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共同提高,形成了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氛围,诞生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玉雕大师,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玉雕艺术风格,创作了丰富的玉雕艺术作品。

  布

  云衣霓裳,工艺细致、花纹美丽,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云南有着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等多民族刺绣以及扎染、蜡染、织锦等布类工艺品,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如同穿在身上的史书,记载着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与变迁,承载了云南人对故土的情怀与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民族刺绣是云南布文化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云南布文化特色产业年增加值约6亿元,从业人员达数万之多,已成为云南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本届文博会将推出锦绣华服、最美丽人——全国旗袍邀请赛。民族刺绣将在舞台上绽放云南之美,在交流中弘扬云南之光。

  记者:李开义 侯婷婷(云南日报) 赵黎(云南网)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