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云南这座“骑在云端”的“法式”古城 竟是几百年前马帮驼来的

2018-07-07 14:59:11   来源:云桥网

  说起马帮,大部分人听说过的是茶马古道,然而几百年前,红河县有一群马帮,搭起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沟通桥梁。

  在云南省第二大侨乡红河县有一些建筑群和周围的民居相差甚远,它们有着罗马柱,有着欧式装饰元素,还有土著民居的建造方式。这样独具中欧风格的建筑就是迤萨镇的东门古建筑群。

  出国经商带回外国建筑文化

  东门古建筑群是迤萨古镇的一个缩影,东门古建筑群包括东门楼和17幢迤萨民居,总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当地的人们又把它叫做马帮古城。东门古建筑群是侨乡红河的标志性建筑,到迤萨东门古建筑群,就找到了解红河马帮侨乡的窗口。

  据了解,东门城楼始建于民国36年(1947年),占地面积5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是民国时期由东进入迤萨古镇的唯一通道,由迤萨的乡绅捐资新建。姚初基住宅由马帮大老板姚初基于1944年投入巨资兴建,其建筑风格既继承中原建筑文化的特点,又吸收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特色,建成了中西结合的古堡式三层楼房,是迤萨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为什么在红河县会有这样的建筑风格呢?据了解,迤萨马帮出国经商,善于接受外来文化,民国时期的迤萨马帮人吸收了法式的建筑文化,让法式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和土著居民相互碰撞,不断融合。慢慢地,在红河县这个小小边城,每年有上百队马帮,近千人出国经商。随着迤萨大马帮的扩展,先后又开通了到达缅甸、泰国的商路,出国经商成了迤萨人的时尚。

  做口述史 是马帮文化的传承

  说到当地的马帮文化,不得不提到当地居民杨朝伟。“我是马帮第16代,400年前,祖先们从广东来到云南,刚开始在西双版纳经商,后来去了河口,和越南做起了生意,最后到了红河县。”48岁的红河县居民杨朝伟每过几天就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介绍着当地的马帮文化。

  在杨朝伟家,收藏了清朝到明国约160多件与马帮相关的物件,这里也成了他的私人收藏馆。刚进入他的收藏馆,一副家训就映入眼帘,墙上还有迤萨马帮古道的介绍。往屋内走,有绣花鞋,磁水壶,虎头枕,彩绘瓷盘等不少老物件,它们被整整齐齐地放在柜子里展示。

  杨朝伟介绍,这些藏品都是从当地村民家里收集的,大到窗子、桌子,小到一个彩绘碟子,他都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2008年开始收集,一开始先展示给大家看,后来就讲故事。”杨朝伟在红河县是一名电力公司的职工,工作之余开始做马帮文化口述史。随着收集数量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这段文化,甚至有人来寻根。

  “杨氏家族分散在各地,去年有个22岁的华侨来寻根。”杨朝伟介绍,去年,一位年轻小伙联系上他,这位小伙一直在巴黎生活,之后来到了南京大学留学。曾经听长辈提起自己的根在元江,于是来寻根。两人翻开各自的族谱,发现确实为一家人。杨朝伟自己统计后,发现在全世界15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亲人。

  杨朝伟做口述史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样的历史,回来寻根,“祖先们的精神很宝贵,他们敢为人先,敢闯,在当时开放意识其实挺强的,是他们走通了东南亚之路。”杨朝伟和几个老前辈在红河县成立了红河县侨乡文化研究会,此外,他还和广东省五邑大学一起合作研究口述史。为期五年的合作项目目前已经进行了两年。“我们一起做侨乡文化的研究,希望下一代也能感受到这样的文化,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杨朝伟说。

  记者:关喜如意(云桥网)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