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孔雀蓝釉花瓶

2018-05-21 10:44:18   来源:云南日报

  孔雀蓝釉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釉,其釉色之名称是以孔雀羽毛为标准,釉色偏绿的称孔雀绿,釉色偏蓝的称孔雀蓝,也有人称之为“法翠”、“法蓝”等,孔雀蓝釉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釉光华丽,品种丰富多彩,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法花,大大丰富了中国陶瓷品种。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从金、元产品工艺看,十三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中国在宋代已经开始生产孔雀蓝釉器物。在唐代,中国的孔雀蓝釉已经受到西亚的影响。据目前考古发现表明,孔雀蓝釉器物传入我国,最早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后刘华墓出土的3件孔雀蓝釉陶瓶。这3件异国他乡的孔雀蓝釉陶瓶与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达的海外交通贸易密切相关。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等统治者积极推动海外贸易,“招徕海中蛮夷商贾”,福州、泉州等地的贸易港口因此形成“填郊溢墎,击毂摩肩”的繁荣景象。可见,当时在中国陶瓷大量输入中亚、西亚的时期,也有少量的外来品传入中国。

  明清官窑均烧制孔雀蓝釉器,各朝的色调及釉质都有所差别。明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明代孔雀蓝官窑瓷器,在当时就极为名贵,成功的作品不多。现在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更是寥若晨星。清代是中国制瓷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早中期,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而孔雀蓝釉这一品种在明代晚期曾一度产量剧降,难觅其踪,但到了康熙年间,孔雀蓝釉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又一高峰。康熙孔雀蓝釉较明代宣德、成化烧造的釉色变化更多,有的浓重葱翠,有的淡而纯净。雍正、乾隆时,孔雀绿釉瓷器的造型种类较康熙时更为丰富。清代中期以后,制瓷业逐渐走向衰落。

  精美的孔雀蓝釉花瓶其形尊贵秀挺,通体施孔雀蓝釉,釉面光洁细薄,釉色鲜亮明艳,古穆而不失幽静与靓丽,观之赏心悦目。孔雀蓝釉器属低温釉,施釉较薄,时间一长很容易剥落,故保存较难。釉色之中,“孔雀蓝”有着大多古陶瓷收藏家公认的美丽,向来有着不俗的拍卖表现。

  2004年,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孔雀蓝瓷盘以1238万元的港币落槌,小小一块瓷盘竟能追捧到千万元的天价,可见其美丽色彩对于收藏界的诱惑力。1989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明宣德孔雀蓝釉暗花盘拍卖成交金额港币374万元。其作品历经数百年而釉面依旧完好,极为难得。加之尊贵典雅,釉彩妍美多姿,彰显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珍罕程度必为世人所推崇。

  在当代,孔雀蓝釉的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云南,此工艺也在发扬光大,其制作工艺艰难且成品率低,但云南的工艺美术师为了追求工艺精品,仍然不懈地努力。2014年,在“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由云南工艺美术师汪海涛、陈俊玮创作的一件孔雀蓝釉花瓶荣获了银奖,可谓可喜可贺。这件孔雀蓝釉花瓶取名为“荷清玉莲”,其色泽传承了美丽的孔雀羽毛色,釉面光洁亮丽,瓶身造型出如玉莲般出污泥而不染的玉莲图案,整个花瓶犹如荷塘月色般幽静而典雅,不失为当代工艺品中的精品。

  李悦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