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两个美国人和他们的“萨尔瓦多”见证昆明开放变化
昆明市文化巷,有一家很出名的咖啡馆,中文名称叫做“萨尔瓦多”,英文名称是“Salvador”。
咖啡馆的经营者是两位美国人(Colin和Kris)和一群来自云南临沧的农村女孩。从2004年开始营业,15年时间,他们以咖啡馆为家,相互帮助又彼此影响,如同一杯刚刚调制好的咖啡,经过勺子的搅拌,融为一体,也融入了昆明这座发生着巨大变化的城市。
4月11日上午,记者在萨尔瓦多咖啡馆见到了Colin。“叫我的中文名字吧,范小林。” Colin今年41岁,有20年的时间生活在中国,他的妻子阿玲是云南保山人,两人有个1岁半的孩子。
范小林的中文名字是他的老师取的,当时在美国大学学习的中国文化让他产生了来中国旅游的愿望,而中文的学习则给了他实现愿望的条件。于是,1998年,范小林跨越大洋,从美国来到中国,以背包客的身份。
范小林把他在中国的生活写进了一本名为《寻梦中国》的书里,书中描写了他和Kris最初在昆明开咖啡馆的经历。“在开咖啡馆之前,我是靠着旅游签证住在中国,并没有经商的权利。”在当时,范小林每隔三个月就要去香港更新一次签证,直到新的规定出台——允许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范小林说:“经过很多次的努力,还有许多人的帮助,我们终于从政府部门拿到了十年期的营业执照,签证也变成一年更新一次。”
“要知道,这很不容易。”范小林强调说,虽然新的规定出台,但是像他这种投资金额刚刚超过3万美金的咖啡馆,在昆明还是从未有过的先例。范小林在《寻梦中国》中这样描述:我们会说汉语的美国人出现在政府部门时成了一种奇观,人们极为好奇,他们常常让我们插队,仅仅是为了想知道一下我们是干什么的。“当时的政府部门虽然很热心,想帮助我们,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没有相关的政策。”范小林觉得,萨尔瓦多咖啡馆见证了中国对外资开放政策的发展变化,他说:“现在的中国更开放、更自信,政府给出了十分清楚的政策。”
在15年里,范小林和Kris已经雇佣了超过60名来自云南农村的女孩。“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我们越来越像一个大家庭,这慢慢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工作环境,我们称之为家庭式运营。”范小林说,萨尔瓦多咖啡馆除了给员工们提供免费的食宿、私人英文课程和健康保险之外,还给了女孩们咖啡馆的分红。“当我们赋予了女孩们更多萨尔瓦多的股份之后,她们成了萨尔瓦多的核心,也真正让萨尔瓦多变得更高效起来。”范小林觉得,分红制度是他们最明智的决定之一。
采访一直持续到午饭时间,范小林、Kris和一群女孩围坐在一起享用着午餐,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
记者 陈创业 曹云波/文 陈创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