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小学生课后服务问题?昆明教育专家建言献策
下午三点半孩子放学,但下午五六点家长才下班。这个尴尬的“时间差”,让家长们疲于奔命。要么总是请假早退,要么干脆辞职,而许多家庭则选择请爷爷奶奶早送晚接,谁来接送孩子成了一个问题。
3月20日上午,民进五华区基层委员会邀请部分业内人士、专家、学生家长代表,针对小学生下午3点半放学后学校、社区和家庭如何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话题在昆明开展了建言献策活动,聚智集力,探索如何有效地解决课后服务活动所面临的问题。
学校:多模式多活动 丰富学生课后服务内容
“我们2月28日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地摸底,全校100%的老师表示愿意参加课后服务,有这个需求参加的学生有711人,占到了全校学生的84%。”五华区昭宗小学校长江琼介绍,昭宗小学挑选出了专科组的老师成立了课后服务团队,有体育、音乐、科技、美术等9门精品课程。针对课后服务昭宗小学推出了“3+2=2”的模式暨每周一、三、五由校内老师义务为孩子们进行课后服务,每周二、四引入校外培训班服务,这样一来,孩子们一周就能学习到两门兴趣技能。此外,还有“3+2>2”的模式,引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程,有陶艺、纸艺、布艺等课程学习,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的内容。
但江琼提出,本校的教师一方面精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校外的培训机构,除了考量资质以外,费用由谁来承担也是一个问题。“一旦有缴纳费用,不少家长会有些犯难。”她说。
家长:支持课后服务 但不要成为孩子的新负担
在场的家长代表赵佳明是一个三年级孩子的父亲,他提出,作为家长非常支持“330课后服务”项目的实施,这样也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素质教育。“为孩子们打了一扇窗,他们接触到这些新的课程就多了一种发展的可能。”赵家明表示,作为家长,他更关心的是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程度,在达到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更好了。“当然还要处理好课后服务兴趣培养与课后作业之间的关系。”赵家明说。也有家长表示,他们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已经为孩子报名参加了课外课程,就不想再花钱在学校进行其他拓展培训。
各方面专家:多机构联动 保障孩子的安全教育
那么3点半放学后,孩子们是何去何从?
现场,社区人员、教育专家、文化学者也提出,解决“三点半”难题,还是要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的作用,不要把教室和活动场地闲下来,学生可以在放学后在教室内自习,学校可以和少年宫、社会教育机构、高校、社区等地合作。“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加入到学校的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成也提出,可以让孩子们多接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共同联动起来,不仅了解学习了中华文化,也让孩子们提高动手能力,有技可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希望政府部门能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
此外,一些教育专家也提出,确保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引导各地、各学校通过适度提供校内课后服务,来缓解家校之间的时间冲突。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学校适当补助,也可以采取向家长适当收费等方式保障三点半课后服务活动经费。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 政府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各类第三方机构的性质、安全级别以及收费等进行鉴别,并建立起健全的考核机制和追责机制。另一方面,在三点半之后的活动内容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还要精心谋划,科学合理配置内容。
记者:关喜如意(云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