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种”回去 20年来迪庆州守护“绿色家底”
走进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林场,只见云杉苍翠挺拔,蓝天白云和群山连在一起,处处是景、满眼皆绿,尽情展现着无穷的魅力。深吸一口气,从里到外透着舒畅。“这里过去是伐区,20多年前,山上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现在你们看到的林子都是后来恢复过的。”香格里拉市国有林场小中甸分场场长和绍友,指着不远处的几座连绵小山说。
和绍友
不一会,他又指着另一边的山:“这边是原始森林,明显可以看出不同。”天保工程实施20年,使小中甸林场重焕生机。迪庆州实现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山水林木“颜值”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效益凸显。
把绿色“种”回去
近日,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跟随云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一批”集中调研采访走进小中甸林场。“不愧是香格里拉,人们心中梦想的地方。”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之地,同行人员不经发出这样的感慨。
“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后,当地及时停止了对天然林采伐,那些还未砍伐过的森林保住了。否则,我们将永远失去这样美丽的香格里拉。”和绍友是天保工程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
如今走进小中甸林场,一边是茂密的林海,一边却是即使覆盖着绿树,仍可清晰看到裸露“疤痕”的景象,两者之间界限清晰。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森林资源遭到过度砍伐。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了特大洪灾,面对因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中共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决定:“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
“1998年9月1日起,处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上中段的滇西北地区的迪庆州封存采伐工具,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区职工放下了油锯、斧头,变成种树人、护林人,实现了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和绍友说。
据和绍友介绍,天保工程实施20年,生态效益已经显现。金沙江流域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大量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没有发生过洪涝灾害。很好地推动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从砍树到护林
他的手,黝黑而宽厚。在指甲的缝隙中,泥土沉积的黑色清晰可见,这是55岁护林员张全春的手。在小中甸林场,他还有一个藏文名字——农农。
农农
农农是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联合村归下村民小组村民,现在也是小中甸林场的一名护林员。祖辈就生活在附近林场的他回忆起过去,还很唏嘘:“树没了,野生动物没有了,连鸟叫也听不到了。”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过去,农农和众多村民一样,靠砍木材卖为生。天保工程实施后,农农角色转变,2002年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
巡山护林,严防乱砍滥伐、偷挖药材、盗猎野生动物,向当地村民宣传森林防火及动植物保护知识,是农农现在每天的工作。
“刚成为护林员时,周边村民都不理我。有时我巡山护林走不动了,想搭一个顺风车回家,也不会有人停车。”回忆起天保工程刚实施头几年,农农满是心酸。
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慢慢的,村民看到了林场的改变。——树长大了,林子中的动物又回来了,走在林中,时常会听到清脆的鸟叫,人们的心情也会不由得好起来。而且村民们发现,生态好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家过去就是卖木材,现在出去可以当技术工,教企业种树护林……生活越来越好。”农农的“地位”也不一样了。
“现在村民看到我,会主动请我坐车,还会邀我去家里做客。”农农告诉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他现在管护着1万亩森林,每天大概要走18公里,需要7个多小时。
说起天保工程前后林场的变化,农农有些激动:“天保工程实施前,小中甸林场周边环境脏乱差,村民盗伐树木、采药现象频繁发生,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天保工程实施后,通过对周围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制止乱采乱挖行为、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盗伐违法犯罪活动等措施,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林场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动植物种群数量逐步增多,冬虫夏草、重楼、雪莲花等名贵中药材也常能看到。”
“只要身体好,我打算一直做护林员。看见山上的绿色又回来了,多累都觉得值。”一块饼、一瓶水,这就是农农一天的食物。每次巡山,他平均要走18公里,每月至少出勤22天。
不只农农,天保工程实施20年,让迪庆州1447名森工职工从砍树人变为种树人、护林员。如今这些护林员春夏季节上山植树,冬季防火期巡山护林。
守护“绿色家底”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通过天保工程实施,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林区广大群众通过参与森林保护获得管护劳务费增加了收入。截止2017年底,香格里拉市已有9233人次农村级森林管护员参与森林管护工作,人均受益1.28万元。
并且,通过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香格里拉市森林生态旅游收入迅猛发展,收入从1997年的90万元提高到2017年2.7898亿元。与此同时,林下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林下产品中仅中药材和松茸两项年产值就达1.49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如今,随着天然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林下植物种类日益丰富,各种食用野生菌也不断增加,松茸、野生香菇等越来越多。采集野生菌成为周边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云报文旅全媒体 李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