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熟悉的味道!《风味人间》再次聚焦德宏美食
不久前,全国热播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将镜头聚焦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当地美食阿昌族过手米线、德宏蘸水“吸粉”无数。12月2日,《风味人间》第六集“香料歧路”再次聚焦德宏,讲述了德宏人杨恩幸与味道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涮涮辣、蜂撒等德宏美味,走进全国观众视野,号称“中国第一辣”的涮涮辣更是辣出新高度。“看着辣眼睛,闻着呛鼻子。敢嚼着吃的,算得上是勇士”,如此涮涮辣,你敢尝试吗?
让更多人接受,且爱上撒撇
去年9月,《风味人间》摄制组来到德宏州芒市采风,热情的当地群众为制作组献上了撒达鲁、苦撒、橄榄撒、蜂撒等德宏美味,尤其是当地涮涮辣,更是给摄制组留下深刻印象。时隔近一年,我们终于在《风味人间》第六集“香料歧路”,看到了德宏人杨恩幸与味道的故事,片中出现的涮涮辣、蜂撒等德宏美味,更是深深吸引住全国观众。涮涮辣,再次辣出新高度。
杨恩幸生活在芒市江东乡李子坪村,喜欢研究烹饪,最大的心愿便是让更多人接受,并爱上德宏撒撇。撒撇,地道德宏美味,传统撒撇制作工艺讲究,主要分为苦水及馅料,其中苦水由牛苦肠熬煮而成,馅料则用上好生牛肉剁碎。杨恩幸向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德宏旅游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美食成为游客了解德宏的重要窗口,但很多游客因为不敢尝试,而错过这道德宏代表性美食,非常遗憾。”为此,杨恩幸决定对撒撇进行“改良”,制作出能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撒撇,因此我们在《风味人间》上看到了蜂撒。
蜂撒以胡蜂代替生牛肉,胡蜂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螫人很疼,令人望而生畏,但德宏人却将其转化为令人垂涎三尺的餐桌美味。每年11月,待胡蜂蜂蛹生长到最为合适的阶段,杨恩幸便要爬上树梢,将蜂蛹取出,此时的蜂蛹蛋白质合成活跃,伴有坚果般鲜甜的口感,是制作蜂撒的上佳原料。
当地人食用蜂撒,多以生蜂蛹为好。考虑到外地游客饮食偏好,杨恩幸将蜂蛹稍做处理,放到蒸锅上蒸熟,也不添加任何调料。如此烹制,蜂蛹“由生变熟”,但仍留存着最为纯真的原味,一举两得。蒸熟的蜂蛹放在案板,杨恩幸手起刀落,“咚咚咚咚”,厨房中响起动人的乐章。为给这道美味增添更加丰富的口感与色泽,杨恩幸还会拿出香韭菜、缅芫荽、香蓼等绿色食材,切成碎粒,混入泥糊状的蜂蛹中。
“美食在地文化”让《风味人间》摄制组跋涉千里,只为寻找到最地道的德宏美味。美食是有根的,汲取土地中的养分与文化,又反哺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制作蜂撒所需的每种食材并不昂贵,但少了其中任何一样,蜂撒便会失色。比如我所用的香韭菜,这是德宏本地老品种,根茎较细,风味也和其他品种韭菜相差甚远。”
改变烹制方式,替换烹饪食材,无论对撒撇进行何种“改良”,不变的是,德宏人杨恩幸对脚下土地的热爱。
涮涮辣,辣出新高度
蜂撒端上餐桌,为美食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涮涮辣也隆重登场。涮涮辣主要种植于德宏,果实成锥形,果皮略皱,有“疙瘩”状凸起,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或橙色,享有“中国第一辣”美誉。
“看着辣眼睛,闻着呛鼻子。敢嚼着吃的,算得上是勇士”,作为土生土长的德宏人,杨恩幸对涮涮辣也不敢小觑。“即便是在德宏,也很少有人敢生吃涮涮辣,在我们乡镇,能光嘴吃上两个涮涮辣的人,已经屈指可数。”
涮涮辣究竟有多辣?1912年,美国药师史高维尔发明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史高维尔”便成为辣度单位。据测算,涮涮辣辣度至少为100万史高维尔,辣度大概是我们所熟悉的小米辣的20倍以上。如果单凭数字还显得苍白无力,那再来看看体验者实际感受。“曾经有人摘了涮涮辣,放在裤兜里,不小心压破了,整条腿都有刺痛感。后来裤子洗了三次,穿上皮肤还能感受到灼烧感。”杨恩幸说。
如此涮涮辣,如何能与食物相搭配?德宏人用“涮”的方式,解决了以上难题,涮涮辣正因此得名。蜂撒端上餐桌,杨恩幸用筷子夹住涮涮辣,来回涮了数次,让其在蜂撒中“打个滚”,便将涮涮辣丢向一旁。此时的蜂撒,看上去与刚才并无两样,但实际上已被涮涮辣施了“魔法”,辛辣的口感混入蜂蛹中,令人食欲大增,还夹杂着些许果蔬的清香,为蜂撒解腻提鲜。在德宏,每次涮涮辣与不同食材的碰撞,都是对味道的探索。
“没有涮涮辣,吃饭也不香,离乡在外多年的德宏人,最想念的家乡味道,不是大鱼大肉,就是涮涮辣。”杨恩幸的女儿在外读书,自打女儿上高中起,父女二人便是聚少离多,每次女儿回到家中,杨恩幸总会做上几道拿手好菜。坐上饭桌,父女二人虽然交流不多,但言语中杨恩幸满是溺爱。“女儿在外读书多年,担心她吃不惯,因为她最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杨恩幸说。
无论走的多远,沿着味道,总能找到家的方向。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段建鑫 文 刘珈彤 图
芒市委宣传部供图
部分图片来源于《风味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