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标杆样板,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成全国典范

2018-11-30 10:00:01
来源:云南网

  1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对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初选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于11月26日结束。其中,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入选名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旨在推进生态文化供给侧模式创新,打造绿色惠民、绿色共享品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模式,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样板,示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元阳县以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扎实推进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带动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质量,提高人均收入;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促共进,取得明显发展成效。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农业生态系统

  构造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典范

  红河哈尼梯田绵延整个红河南岸,是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一项奇迹,其所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壮丽的梯田文化景观是中外任何梯田都无可比拟的。

  1300多年来,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湿地公园,成功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6月,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并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元阳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在保护哈尼梯田的前提下对其稻作系统进行深入挖掘,将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相结合,大力推广“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强农富民”的“稻鱼鸭”种养模式。按照水稻、鱼和鸭自身生长特点和规律,依据时间节点在水稻梯田中养鱼、养鸭。“稻鱼鸭”三者之间互惠互利,整个种养殖过程绿色、环保、无污染,能够初步实现节本增效与生态富农的双赢。

  整个种养模式依托哈尼梯田境内空气质量好、水源无污染、土壤无毒残留、水质空气质量优等优势,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创建农产品品牌,以优质绿色的农产品打开市场。借力梯田红米名列“云南六大名米”的优势,把梯田红米产业作为南部山区“六个百万亩”优势产业之一培育建设,注册了 “阿波红呢”和“元阳红梯田红米”两个商标,积极研发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梯田红米系列产品,建立“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同时,还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养技术、产品收购等服务,推动全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稳步发展。

  此外,元阳县委、县政府借助元阳哈尼梯田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举办插秧、打谷子、捉鱼等田间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守着梯田能致富”,正如当地种植户所言,“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是农户脱贫增收的有效产业。通过推行“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了亩产收益,增加了群众收入,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老百姓护田、种粮、爱山、惜水的生态意识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元阳县将围绕组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的总体思路,全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让“稻鱼鸭”综合种养产业布局更合理、标准更规范、质量更保障、效益更明显,让千年哈尼梯田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致富田”。

  千年梯田生机盎然

  哈尼梯田文化旅游大放异彩

  近年来,元阳县委、县政府通过打造全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璀璨的哈尼文化、各类哈尼节日和丰富的梯田体验活动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

  国家交响乐团红河州创作实践基地落户哈尼梯田小镇,《哈尼交响·欢乐新春》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上演并进行全球巡演,“开秧门”“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古歌”等已成为哈尼梯田文化体现。依托哈尼梯田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乡村风情风貌,大力推进集多种文化交流、多元化健康消费、高原特色农业、庄园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形成了“梯田旅游+休闲农业”的经济雏形,元阳哈尼梯田被推选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和农耕体验成为繁荣哈尼山寨、富裕哈尼人民的新兴产业,中外游客纷纷慕名而至,促进梯田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

  长街宴是哈尼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既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

  每年阳历12月初(农历10月10日左右),是哈尼族的春节 “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也是哈尼族人们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勤劳善良的哈尼族人民会把自家一年中的收获,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抬到村子里指定的地方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长长的宴席,让全村人和远方的客人享用。

  长街宴让四方宾客在畅游哈尼梯田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元阳当地最新鲜的食材,配上哈尼人最传统地道的民间做法,让游客一边欣赏原生态歌舞,一边观览哈尼风情。吃着元阳最负盛名的紫米饭、红米饭、梯田螺蛳、梯田鸭蛋、梯田鱼、梯田泥鳅,和主人们一起吃菜喝酒、谈古论今,好不快哉。

  来到这满坡的梯田,还有哈尼民俗也是引人入胜的。每年元阳政府都会组织举行开秧门、摄影双年展、梯田马拉松等体验哈尼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系列活动。

  开秧门活动,梯田哈尼寨子里的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来到活动现场,举行开秧门、祭水神、祭秧神等传统活动,青年男女边栽种边对歌,老人儿童在田边助兴。游客们参加传统哈尼“开秧门”实景农耕文化活动,不但能看到传统的哈尼开秧歌舞,参与传统的祭神仪式,还能与哈尼人一起体验插秧、摸鱼,感受哈尼人对梯田、对自然的尊重。

  此外,元阳县委、县政府还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这张名片,依托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项目,把发展哈尼梯田旅游产业同弘扬民族刺绣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本土民族刺绣品牌,成立猛弄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社员”的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带头、党员带动,不断发展壮大以妇女为主力军的民族刺绣产业,现发展合作社成员已达200余人。

  通过与云南各大商贸公司和职业院校合作,对绣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培训,进一步增强绣娘的设计理念和技艺水平,提高绣品的质量和美感,将本土民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探索打造设计、生产、销售(实体店销售、微店销售,网上销售)为一体,产品生产实行公司订单、顾客与绣娘一对一“私人定制”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电商运作模式。将本土民族特色与时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开发独具特色的刺绣商品。目前,已开发出以哈尼族、彝族等民族刺绣为主的服饰、窗帘、围巾等一系列产品。

  传统古村落历史悠久

  打造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元阳县委、县政府结合地域特点、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对传统村落的民居、水井、古树、祭祀房、议事场所等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聚落空间进行保护和修复,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传统民居保护相融合,严格执行传统民居建设审批制度,严格控制房屋层数、建筑面积、民俗风貌,逐步恢复传统民居,实施了哈尼梯田小镇和遗产区传统村落提升改造,保持村寨传统民居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目前,哈尼梯田小镇已被列入国际水平特色小镇创建名录,箐口、阿者科、垭口、大鱼塘均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目录中。

  元阳县委、县政府抓好传统村寨保护与管理,对于传统村落采取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重点打造了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走“以旅带商、以商促农”的路子,引进专业策划团队,对哈尼梯田旅游线路、重要景区、农家饭店、小型客栈、当地特产等梯田系列产品进行设计包装,突出农耕文化、地域特征,推进旅游商品经营专业户、旅游商品生产专业村建设。

  阿者科,哈尼语意为“滑竹成片成林的地方”。据说,搬迁至此的高氏、马氏、普氏、卢氏已在此繁衍生息约有160余年历史。寨子约有60余户人家,哈尼族的传统民居“蘑菇房”随处可见。这种民居主要由土基墙、竹木架、茅草顶组成,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屋造型与蘑菇相似,“蘑菇房”也因此而来。蘑菇房通常分为三层,最底层用来饲养牲畜,二层用木板铺设,哈尼族人的生活起居就集中在这里。

  村寨寨口,有个神秘的林子叫“寨神林”,是村里传统节日“昂玛突”的祭祀活动场所;村寨下方有一个磨秋场,是哈尼人过“苦扎扎”节时活动的地方;此外,还有哈尼族长街宴。期间,村寨族人们相互祈愿祝福,家家户户将1至2桌做好的菜肴端至村内摆起来,全寨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拢入席,形成长长的宴席。

  元阳县委、县政府依托这些传统哈尼村落“长街宴”“哈尼古歌”“乐作舞”“开秧门”等文化活动,重点策划打造具有文化性、生活性、趣味性的民族歌舞和主题节庆,拓展文化市场,发展民族文艺演艺产业及文化品牌。此外,还重点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搜集整理山歌、酒歌、民族乐器等民间文化元素,做好《哈尼哈吧》《哈尼四季生产调》《农耕礼俗》《长街宴》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开发。

  记者 赵雄(云报文旅全媒体)

  元阳县旅发委供图

编辑: 覃雪丹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标杆样板,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成全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