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的生态福利

2018-10-22 11:03:00
来源:云南日报

  到西双版纳观光旅游,野象谷、望天树、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是热度颇高的几个去处,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地方都属于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的范围,能到这些地方游憩观光、与自然亲密接触,正是国家公园提供给国民的一项生态福利。

  作为我国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主要目标是有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等问题,有效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国家公园的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国家代表性、坚持全民公益性。

  如何理解全民公益性?2017年国家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指出,国家公园坚持全民共享,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鼓励公众参与,调动全民积极性,激发自然保护意识。

  2008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借鉴国际自然保护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了西双版纳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及相关工作。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以来,州委、州政府把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模式作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理念的具体举措,严格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区域统筹、分区管理、管经分离、特许经营”的要求,积极围绕国家公园五大功能和管理目标,全面、系统推进热带雨林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生态廊道,缓解保护区域的碎片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该州强化局、所、站三级管理机构,实行“定面积、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一奖励”的“四定一奖”目标责任制,形成“资源管护责任有人担、片片森林有人管”的森林资源保护格局;与老挝共同在中老边境划定长约220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积极开展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共同构筑起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长廊;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科研示范作用;建成了亚洲象博物馆、原始森林公园科普馆、望天树景区热带雨林科普馆和勐远仙境、雨林谷景区环教中心等,面向游客长期开展生态保护宣传;积极探索“社区共管”模式,推行参与性资源管理和自然生态保护,使社区从保护中受益,不断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年至2017年,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累计完成投资42291.7万元,接待游客2672.48万人次,经营直接收入18.31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收78.73亿元,各景区旅游服务人员达2000人左右,每年带动周边社区直接收益超过6000万元。国家公园建设试点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成为向社会各界展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窗口。

  云报集团融媒体记者 程三娟 普建彬 陈飞

编辑: 李恒强
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的生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