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保村的“快乐脱贫”之路

2018-08-28 11:08:05
来源:云报文旅全媒体

  “我会唱的调子,像花儿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深情款款的拉祜族原生态歌曲《实在舍不得》娓娓道来,植根于拉祜族血脉里的纯真快乐令人动容。在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当地拉祜族群众通过原汁原味的拉祜族文化演艺,传递着最纯真的快乐,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慕名而来。2017年,老达保村实现旅游文化收入一百余万元,人均年收入达三千余元,能歌善舞的拉祜族用甜蜜的歌声唱响幸福生活,唱出以文化旅游促进脱贫攻坚的好路子。

  在老达保,感受最纯真的快乐

  老达保村民小组位于澜沧县东南部酒井乡勐根村,距澜沧县城40多公里,世居于此的拉祜族群众大多能歌善舞,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脍炙人口的民族歌曲《快乐拉祜》也正是从这里唱响全国各地。

  拉祜族能歌善舞,当地人笑言,“我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刚走进村寨,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便看到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拉祜族群众纷纷放下手中农活,背着吉他、握着芦笙从四处赶向村寨中央的演艺广场。表演队伍中,几位拉祜族小朋友的身影格外显眼,别看他们年纪不大,演出经历却格外丰富,刚满8岁的拉祜族小女孩辅媛还登上过央视舞台。

  “我们拉祜族不开心是不行的!”豪迈的拉祜族汉子用雄浑的嗓音拉开了演出序幕,十余位拉祜族汉子跳起了铿锵有力的芦笙舞,芦笙舞蹈动作取源于拉祜族日常生活的劳动场景,表演者踏着整齐而有力的步子,手中的芦笙悠然响起,一场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盛宴令人大饱眼福。精彩继续,拉祜族汉子放下手中的芦笙,背起吉他,纯真可爱的拉祜族小朋友站到台前,用稚嫩的童声唱响《欢迎朋友来做客》。即是没有浑厚嘹亮的嗓音,小演员们仍然握紧拳头,卖力地表演着,天真无邪的笑容不含一丝杂质,纯真童趣引起共鸣,将大家带回无忧无虑的童年,十分难得。

  整场演出结尾,拉祜族男女老少为大家带来了拉祜族原生态歌曲《快乐拉祜》,这是最广为传唱的拉祜族民歌,而“快乐”二字也完美诠释了老达保拉祜族群众的生活状态。“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的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普通话音译),虽然无法听懂拉祜语,但从表演者脸上灿烂的笑容、动感快乐的曲调,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纯真快乐。“快乐拉祜”让大家把一切烦恼都丢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体验难得的轻松愉悦,感受发自内心的快乐。

  唱出幸福生活,“快乐脱贫”

  据老达保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彭娜儿回忆,曾经的老达保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导致产业培植缓慢,群众增收困难,2006年老达保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为让老达保褪去“旧面貌”,澜沧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老达保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民族特色村寨与脱贫致富、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资金740.7万元,建设完成茅草房改造、传统民居提升改造、村内道路硬化等,昔日落后的老达保展露新颜,开放拥抱充满希望的明天。

  唱出幸福生活,“快乐脱贫”唱出幸福生活,“快乐脱贫”唱出幸福生活,“快乐脱贫”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后,老达保以“支部+公司”的模式,成立了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绎有限公司,这也是普洱市首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绎公司。在公司带领调动下,老达保拉祜族群众通过表演少数民族歌舞,实现脱贫致富。据彭娜儿介绍,“每场演出公司向游客收取50元/人门票费,将门票利润按季度分配给表演者。同时,鼓励村民多多参与民族歌舞演出,按参与场次,实行多劳多得。”《快乐拉祜》为老达保村民带来快乐,也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据悉,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绎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共接待游客超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00余万元

  2017年5月26日,澜沧景迈机场正式通航,便利的民航将省内外游客带到澜沧,老达保游客接待量呈井喷式增长。彭娜儿向云报文旅记者介绍,“自从景迈机场后,每逢国庆、春节等假期,老达保都会迎来旅游爆点,日接待游客人数最多曾达1000人。现在,村中每天都有民族歌舞演出,如果需要欣赏200人的大型演出,还需要提前预定。”

  不仅如此,老达保村内还设置了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茶吟坊等多个特色展示区供游客观赏和体验,丰富的旅游体验,留住游客,再带动农家乐、民宿、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等旅游要素发展。目前,老达保村内已有3家民宿客栈,近10家农家乐,“游客欣赏完拉祜族歌舞,品尝拉祜烤肉、拉祜包烧鱼,再住进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在老达保,你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拉祜族文化生活。”彭娜儿说。

  唱唱跳跳“快乐脱贫”,能歌善舞的拉祜族用甜蜜的歌声唱响幸福生活,2017年,老达保村实现旅游文化收入1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达3000余元,唱出以文化旅游促进脱贫攻坚的好路子。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彭娜儿说:“以前,许多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很多人小学都没读完,连账都算不清楚,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将更加重视教育,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

  云报文旅全媒体 段建鑫 文 刘珈彤 图

编辑: 李恒强
老达保村的“快乐脱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