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雪山保护区里的那人 那猴 那情

2018-08-09 17:01:51
来源:云桥网

  凌晨5点半,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万物俱静,这里的生灵沉睡着,等待着第一缕破晓的晨光。

  保护区内,维西县塔城镇响古箐村民小组的傈僳族村寨已经亮起几点灯光。

 

  65岁的护林员余建华已经准备好食物,徒步赶往滇金丝猴响古箐上组观猴点。

  “到了观猴点,首先确定猴群是否还在昨晚的夜栖地。如果不在了,得先找到他们。”余建华身材削瘦,但身子硬朗,步伐稳健。

  他的工作是跟着猴群跑,除了投喂补充食物外,还要观察它们的生活区域,看食物够不够,有没有猴子生病,遇到危险物要清除免伤到猴子。

  一直到晚上8点多,猴群找到夜栖地后才能回家吃晚饭。

  这是余建华和护林员同伴们的日常工作,雨雪无阻,年复一年。

 

  余建华以前是名猎人,1997年,他有了新的身份——护搜索员。

  这个决定,让他每天15元到20元的打猎收入变成了每天6元的护林员补助。

  家里人因为这个天天和他吵架,而他以前做猎人时的朋友也觉得受到“背叛”,但余建华的决定未曾动摇。

  “我喜欢猴子。”

 

  时至今日,在塔城镇响古箐一带,像余建华一样的护林员有20多位。

 他们基本都姓余,从“老余”到“小余”,一代代护林员,守护着这座雪山上最美的精灵。

 

  滇金丝猴是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响古箐里的这个猴群,目前有70多只猴子,由11个家庭和1个“全雄家庭(全是雄猴)”组成,11个家庭都因雄猴的名字命名:“红点家”“兴盛家”“春光家”……

  

  “滇金丝猴群体讲究等级,最强大的雄猴组成的家庭成员一般最多,在猴群中的地位也最高。”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王春萍说,

  目前这里猴群等级最高的是“红点”家庭,成员最多的雄猴“红点”拥有6只母猴和9只小猴。“红点很会照顾母猴,经常给母猴理毛,而且正当壮年,很有魅力。”

 

  每个家庭的雄猴都很有个性,勇敢的,体贴的,严厉的,温柔的,但是它们的共性是能保护家人,足够聪明,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制定安全的行走路线。

 

  在王春萍看来,一只雄猴从组建家庭到生育子女成为家长的经历,就像是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

  “我刚开始观察的时候,雄猴‘帅哥’虽然组建了家庭,但是在猴群中的地位比较低,不管是护林员投食还是猴群喝水,‘帅哥’都不敢靠近,甚至在别的雄猴来挑衅时还会抛下母猴独自跑掉。但自从‘帅哥’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它变得勇敢了,敢于抗争其它雄猴的侵犯了。”

 

  猴群讲究等级,但感情不分优劣,从青涩懵懂到骁勇善战再到英雄末路,从孑然一身到妻妾成群再到独自飘零,这是每一只公猴都要经历的猴生。

  在人类倍加呵护的世界里,滇金丝猴数量越来越多,也成就了雄猴们一个英雄辈出的江湖。

  最开始,猴子看到余建华就会转身跑掉,然后远远的观望。

  余建华已经记不清,猴群第一次吃下他投喂食物的具体时间,但是当时的心情仍然记忆犹新。

  “终于肯吃了!太感谢了!”这一句“感谢”的心声,与其是感谢猴子们终于接受自己,不如感谢自己长达十年如一日地对猴群的付出终于得到回应。

 

  “那个时候,天天跟着猴子走。”天长日久地相处,余建华知晓了猴子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能听懂“猴语”。

  “喔,喔,喔,阿刮捏?”(喂,你们在哪儿?)

  “嗯嗯,嗯嗯,嗯嗯。”(在这里,在这里)

 

  当余建华和护林员用一声声悠长的傈僳语向猴群呼唤时,从远方昏暗的林子里传来猴群的应答声。这一幕让人感动不已。

 

  “现在,猴子就像我的家人。有时候两天不上山,心里就不舒服。”余建华望着从林间呼啸而来的猴群,眼中尽是柔情。

  但别以为他是个好说话的人,一旦有其他人越过警戒线,哪怕是领导,他都会怒视喝退,“你不许进来!赶紧退出去!”

正是保护区里这群默默无闻的人,

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着金丝猴

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情

……

  文:陈创业

  手绘:武瑞

编辑: 陈灿霞
白马雪山保护区里的那人 那猴 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