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加油!(一)
变革正当时
8月,云南旅游最重磅的关键词是“旅游革命”,它带着重整旅游资源和产品、重构诚信和投诉体系、重建市场规则和秩序、重塑旅游品牌和形象的使命吹响号角。
同样在8月,2018首届云南省旅游行业青年菁英人才选拔大赛“比拼”得热火朝天,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汇聚力量。这场关于旅游行业佼佼者的选拔,突破了对旅游人才的传统思维,为适应和引领旅游发展新需求做出探索和创新,留下了许多对云南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破”与“立”的思考。
“说到旅游人才,人们的常规思维可能马上想到导游、酒店行业服务人员等,但旅游这个大概念,涉及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特别在旅游融合发展的当下,对旅游人才的定义跟以往会有不同。”2018首届云南省旅游行业青年菁英人才选拔大赛组委会副主任、云南省旅游业协会秘书长李瑜敏从大赛筹备、海选、优选、进阶、决赛阶段一路见证百余名选手的成长,到最后陪伴20名决赛选手参加冲刺,在她脑海中新型旅游人才的形象不断丰满。
历经云南旅游近十年来的风云变幻,李瑜敏始终认为,人是行业创新和变革的根本。过去,云南的旅游经济很大一部分依靠“地接”,是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长期依赖的模式。“曾经,不少旅游从业人员就像一台被程式化的机器,每天按照一个套路走,被动工作。当然,这也不是旅游行业独有的问题。”李瑜敏用比喻引出变革的迫切。“如果这个机器因为时代和市场的变化,突然踩刹车,上面的所有人都会不适应。”李瑜敏分析,自由行、小包团、旅游规划师、定制旅游、探险旅游、民宿旅游等新名词的出现,催生了更多元的旅游人才需求,自律、专业、敬业、服务等意识都空前地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
大赛期间,记者感受到专家、选手等都与李瑜敏一样有“求变”“求新”的紧迫感。大家认为,云南旅游正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工作,既是满足市场和企业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积极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大赛组委会的初衷是打破常规,办一场不禁锢于某项职业技能的竞赛,打破职业的边界,让热爱云南、热衷旅游,对旅游有体验、有经验、有研究的人们都能参与其中,让他们率先成为所在领域的引领者。“新的业态,如果没有专业的人来支撑,就无法发展的。‘老人’过甚、老新衔接,这都促使我们整个行业的人,以工匠精神来‘落地’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市场需求。”李瑜敏说。
2018首届云南省旅游行业青年菁英人才选拔大赛的前20强选手中,有还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有在旅游行业摸爬滚打的“老江湖”,有吃透旅游的学院派,也有对旅游情有独钟的外行人。赛制的吸引力就在于这些形色各异的菁英在导师的辅助下,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方案。大家在赛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比,各有收获。 比如,在决赛中,选手们以曲靖德盛春雨农庄露营地建设为作业,经过3天的头脑风暴之后,从策划、文创、营销、运营4个方面给农庄主出谋划策提供具体方案,真正赛出了实战性。参赛者和导师们都一致认为,这就是未来旅游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过程中旅游人才需要发挥的动手、动脑及领袖能力的浓缩体现。
昆明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蔚是此次比赛的观察员,她认为旧模式的打破必然催生新的力量,从这次比赛的选手身上,她看到了旅游转型升级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的行动。“大部分旅游行业的人其实很茫然,一部分先行者尝试踏入旅游的细分市场,比如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户外拓展等,在旅游行业‘破’的档口,‘立’很关键,哪怕是一部分人先改变,先去做,先去提升所在领域的专业度。”
未来,旅游行业需要的 “菁英”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大赛导师万燕总结,他们应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定位有清晰的认知,能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宽容和适应,一个菁英人才不再是成就自己而应该为公共福祉去奋斗。
和许多对云南旅游有情怀、有向往的年轻人一样,来自江西的云南滇池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姜高鹏认定了要为云南旅游出一份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的他毕业后打算留在云南,从一个导游做起,把云南的美推介给更多人。“如果你向往美景,导游就是你的眼睛。”他很坚定,希望从自己做起,树立云南旅游人才的新形象。
记者:王欢(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