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化翠湖 游生态翠湖
八大整治提升工程让这颗昆明的“眼睛”更明亮
云南陆军讲武堂 记者 杨峥 摄
“翠湖周边风景很好,很多名人故居,从明朝清朝到民国,包括朱德、袁嘉谷的故居、云大校园里有熊庆来和李广田的故居,名人都选择住在翠湖周围,可想而知翠湖对于昆明、对于文化人来说是个很骄傲的地方。”来自湖南大学的研究生雷建洪走在翠湖公园,拿着手机拍着翠湖的风景。他告诉记者,翠湖周边历史遗迹非常丰富,众所周知,有云南陆军讲武堂 、西仓坡闻一多故居、明永历帝殉难碑、云大东陆校区、西南联大旧址、还有王九龄等名人故居,去看翠湖就可以将这些遗迹遗址全都看一遍,非常有看头,“可以说是个环翠湖文化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文科生的雷建洪侃侃而谈。
云南陆军讲武堂展示 记者 杨峥 摄
游客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 记者 杨峥 摄
翠湖,昆明的一张靓丽名片,被称为“昆明的眼睛”。早些年,每当有外地人到来,昆明人都会介绍:“翠湖一定是要去的。”翠湖在昆明人心里的位置就是这么重要。
去年8月份,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八大整治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其中水质净化与绿化景观整治提升也是重点整治的方面,通过再生水补水与水质改善技术,优化连接管网,实施湖体核心处理系统工程和水生动植物系统工程,改善翠湖水质;以春晓广场等为重点,依托原有植物增设特色开花乔灌木,通过疏绿透绿,丰富“翠”、“绿”的层次感,提升景观效果的美感。以实现“水清岸绿灯靓景美”的连续性景观,以“大翠湖”形象展示城市生态名片。
洗马河水体景观 记者 高伟 摄
洗马河水体景观 记者 高伟 摄
此前据媒体公开报道,早在去年3月份,昆明市五华区园林绿化局绿化处就针对翠湖公园周边区域的绿化花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升级,包括对公园周边550株樱花树的修剪整枝,以及引进更多的盆栽花卉对春晓广场、讲武堂门前街道等区域进行绿化升级,在现有的七万盆花卉的基础上,新增包括天竺葵、瓜叶菊等七个品种的四万余盆花卉,把翠湖公园周边的花卉规模扩大到十一万盆。
翠湖 记者 杨峥 摄
据了解,翠湖再生水补水与水质改善示范工程启动以来,通过再生水补水工程、控源截污工程、水质净化工程、水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工程、综合管理与维护方案,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降低了水华暴发的风险,优化翠湖整体生态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加强水体自净化能力,增加了水体溶解氧和透明度,还翠湖一池清水。
翠湖与海鸥 记者 杨峥 摄
今天的翠湖公园,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翠绿。近日,记者来到翠湖公园,发现在炎热的午后,在翠湖公园里漫步却格外感到凉快,微风吹拂着水面,垂柳随风摆动,公园内外,茂密的树木将道路包围,挡住了阳光,游人在小道上走着特别凉爽;翠湖公园的树木枝繁叶茂,不少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湖水水质大为改观,倒映着绿树,整个湖面都像是“染”了绿色一样,放眼望去,翠湖公园到处都是翠绿色;湖里荷叶田田,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水鸟在荷叶间嬉戏,游人还未走近,就能闻到阵阵荷香。
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姗姗拖着小行李箱走在翠湖公园里,她来云南旅游,在昆明待一天,听说翠湖每年都有很多红嘴鸥,自然环境很好,就来翠湖看看。陈姗姗边走着边和记者聊着,“虽然来的不是时候,没有见到红嘴鸥,不过翠湖公园挺舒服的,散散步,看看湖光山色,看看小动物,这样的生活真的太好了。”在翠湖的池塘边,陈姗姗惊叹于一只黑天鹅竟然主动靠近她来觅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让她赞叹连连。
陈姗姗告诉记者,翠湖周边的树木长得不仅茂盛,还特别绿,花也开得很艳,什么颜色都有,紫的、蓝的、粉的、黄的……在翠湖公园闲逛,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就想慢悠悠地看,慢悠悠地玩。在广州生活节奏太快了,难得有这么清净的地方,环境这么好的,能让人放松放松,“我都不想回去了,想在昆明多待几天”陈姗姗笑着说道。
炎炎夏日,干净的翠湖公园里,三五好友在树荫下,坐在长椅上,聊着家常,这是在昆明最惬意的日子。
云南网记者 赵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