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8-06-07 11:36:47
来源:云南日报

  今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25年,也是我国加入该公约25周年。25年来,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在履约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在中国乃至全球占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25年来,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各州市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加强管理,加大投入,积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出了积极贡献,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保护体系不断完备

  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对于云南的馈赠,守护好这个丰富珍贵的美丽家园是云南的责任和义务。

  完善的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的基石。在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云南省持续探索体制机制建设。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印发后,云南省于2013年在全国较早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在云南省划定了6个优先保护区域,提出了9大保护优先领域、34项保护行动,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行动。

  为了加大保护力度,云南省先后制定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2007—2020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17—203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三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计划,并不断加以实施。

  目前,云南省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颁布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立法,逐步推进“一区一法”。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丽江宣言、腾冲纲领和西双版纳约定。

保护恢复成效明显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从1998年9月起,迪庆州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把“森老虎”请下山,将全州天然林资源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森林覆盖率从以前的73.95%增长到现在的75.03%。

  从全省范围来看,多年来,通过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生态治理修复、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滇西北滇西南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促进了退化生态系统和野生物种生境的恢复,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自1958年云南省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1个,面积约2.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建立风景名胜区66个、国家湿地公园16个、森林公园45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5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个、农业野生植物保护点12个,各类保护地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5%,使全省85%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多年来,通过加强濒危物种的调查、保护、拯救和繁育,基本查清了我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分布、数量及栖息地状况。通过开展濒危物种繁育、野外巡护、栖息地恢复、野外回归、增殖放流、执法检查等措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实施了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池金线鲃、大理裂腹鱼、黑颈鹤、双角犀鸟、亚洲象、羚牛、滇金丝猴、西黑冠长臂猿等100多个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的拯救、恢复和栖息地保护,一批野生动植物的人工繁育、种群恢复获得成功,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合理开发有序推进

  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近年来,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地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经过多年的持续引导和强力推动,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继云南白药、三七、天麻、花卉、烟草、茶叶、橡胶等传统生物产业之后,咖啡、香料、水果、核桃、中药材等一批食用、药用及观赏等物种资源利用逐步深化,生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017年,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达6922亿元,其中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已成为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的重点。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示范区、腾冲市银杏村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大力开展生态旅游。隆阳区高黎贡山百花岭、盈江县石梯村等逐步发展起来的观鸟旅游,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经济发展。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我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已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云南省依托有关科研院所或高校,相继建立了“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中国昆明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等一批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3年来,每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省级名录—《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为全省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 胡晓蓉

编辑: 李恒强
云南省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