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隆重举行

2018-05-04 10:06:42
来源:

4月29日至5月1日,第十四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如期举行。

据悉,墨江双胞胎节始于2005年,至今年已是第14届。活动累计吸引30余个国家、地区12000余对双胞参与节日活动。墨江双胞胎节先后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和最具民族特色节庆,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定为“参加双胞胎最多的节日”。

作为云南省最重要的民族节庆之一,第十四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以“哈尼神韵回归情、双子相约阿墨江”为主题,通过传承弘扬北回归线上的地域文化,尽情展现哈尼风情、地理特性及双胞魅力,活动更具参与性、狂欢性。今年活动邀请了靓丽双胞姐妹花杜雪琪、赵冰晶担任形象大使,并诚邀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双胞参与活动,近千对双胞欢聚墨江,共庆盛会。主题经典活动双胞联欢晚会、双子星才艺大赛、双胞长街宴、双胞风情大巡游、双胞联谊等融时尚与潮流一体,引爆您的视觉视听盛宴,带您体验不一样的双生世界。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哈尼秘境婚礼、哈尼抹黑脸、哈尼划拳大赛及民族民间文艺展演、万人篝火狂欢等将多领域、多形态呈现北回归线上的哈尼风情,等您慢慢品味。节日期间,除了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外,还向游客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墨江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好绿色食品凤凰山普洱茶品牌,展示地域文化产品和高原特色农产品。

墨江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北纬22°51′至23°59′,东经101°07′至102°04′之间,穿城而过的北回归线在带给了墨江独特的气候和良好的环境,也被称为太阳转身的地方。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哈尼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千年的迁徙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迁徙和劳动耕作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哈尼文化,有音乐、舞蹈及神话传说,如著名的《扭鼓舞》、《阿迷车》、《竹筒舞》等哈尼歌舞和传唱了数百年的哈尼族长篇叙事史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广泛流传于哈尼山乡,成为哈尼人久演不衰,久唱不绝的民族文化精品。

墨江哈尼人习惯将北回归线称为“神秘的阴阳线”。据统计,处于北回归线上的墨江县城及附近村寨就生活着600余对双胞胎。因此,墨江又被称为“双胞之家”。墨江县城附近的河西村有一口双胞井,据说只要喝了双胞井的水,就能神奇地怀上双胞胎,致使河西村因此而声名远播。

墨江县境内有忠爱桥、普西铁索桥、双龙桥、碧溪古镇、癸能哈尼山寨、双胞井、北回归线标志园等旅游景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是国家4A级景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天文、地理、旅游、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北回归线标志性建筑。整个建筑实体以县城西部登高架梁子依势而建,以北回归线为中轴,由回归之门、超越、石环等景点组成。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生命、阳光的理解和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与认识。

墨江一片欢腾!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墨江哈尼族弦子舞万人篝火晚会!作为墨江哈尼太阳节开头戏,万人狂欢的热闹场面让整个墨江县城沸腾了!咱们也去现场感受感受!

哈尼族同胞,身着节日的盛装、伴着欢快的节拍,跳起了三跺脚、三步弦、抖抖弦,万人共舞的场面颇为壮观和震撼。

男女老少围着火堆,跳得酣畅淋漓,今晚墨江城一夜无眠。

夜幕下的墨江太阳广场,华灯璀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伴随着哈尼舞曲调的响起,现场的上万名各民族同胞手牵手、肩并肩,一起欢呼着舞动着,共同为墨江第十四届双胞节、哈尼太阳节欢歌起舞,欢歌盛世。

素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哈尼三跺脚,以其热情欢快的曲调和粗狂豪迈的步伐,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如今哈尼三跺脚已经成为普洱各族同胞相互沟通、增进友谊、凝聚情感的纽带。

篝火晚会是哈尼族人民一种传统的欢庆形式,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钻木取火之后,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可以驱吓野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对火产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外出打猎满载而归,互相庆祝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过程中,便互相拉手围着火堆跳舞以表达自己喜悦愉快的心情,这种欢庆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会。

5月1日是小长假最后一天,也是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十四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最后一天。

走进茶马古道上的碧溪古镇,这里是民国时期“光复英雄”“护国将军”庾恩旸的故乡,也是著名歌星庾澄庆的籍贯地。

茶马古道上的碧溪古镇,位于墨江县城北部约10公里处,原名碧朔,是一座群山环绕中的纯朴古镇,也是明朝“恭顺州”遗址。

古色古香的镇子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古朴、富庶、秀美。

从十字街的一头可通往镇的中心,路是石板路,两旁都是仿古式店铺,抬头便是街中心——八角楼。八角楼三层的土木古塔式建筑让它看起来雄伟且壮观。建筑底层以四木支撑,可以穿行,是古镇的地标。据当地人杨永辉介绍:“每月初一、十五,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习惯登临三楼烧香祈福。”

站上八角楼,整个古镇可以尽收眼底,青瓦飞檐、古韵悠然。

古镇的建筑都是依着十字街不断延伸的四合院,一家一个故事。

几百米长的十字街上,密密匝匝地错落着门头各异的老房子,有的是商铺,有的是食馆,家家户户的门头都贴着对联,红红的,很喜庆。

这个古老而又充满历史文化的特色古镇里,曾出了许多有名的历史人物。其中,以庾澄庆祖辈庾家三兄弟庾恩荣、庾恩旸、庾恩锡最为著名。

庾家老大庾恩荣20岁时父母双亡,立意经商,抚育诸弟成长。清未,他在昆明登仕街开设荣庆和商号,经常到京、沪等多处经商。1929年任富滇银行总办和云南省整理金融委员会委员,1930年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昆明分会会长,1949年当选为省参议员。

其二弟庾恩旸是滇军著名将领,辛亥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的元勋,去世后,被追封为民国上将。

三弟庾恩锡曾任过昆明市长,1922年独资创办云南第一家机制卷烟工厂“亚细亚烟草公司”,也就是昆明卷烟厂的前身。所生产的名牌"重九"烟,即是为了纪念其兄庾恩旸曾参与辛亥重九起义而起名。庾恩锡在昆明大观楼附近的原宅“庾园”成为现在的旅游风景点,称为“庾家花园”。

目前,庾家故居保存完好,经过整修后基本重现当年的风貌。据当地人讲,庾澄庆前些年还专程来此寻访过祖居地。

除了庾家,古镇里还保留着李家大院、何家大院等当时碧溪古镇4大富商的宅院。

碧溪古镇的传奇还不只这些,百年前,汉人随着马帮来到这里,将汉文化带进了这个幽静的村落,同时,他们被碧溪的美景和哈尼人的热情打动,在这里安家,过起了安逸的生活。

他们原是一群赶马人,古镇只是他们歇脚的驿站。但就是这样一群过客,“带活”了一座古镇。碧溪古镇在历史上是云南“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栈”。普洱的茶叶、磨黑的盐巴源源不断地运到昆明、省外乃至国外,每天至少有1000多匹马从碧溪经过。马帮的进驻,古道的兴旺,极大地推动了碧溪的买卖交易和经济发展。

经过岁月的沉淀,虽然古镇如今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和繁华,但从古镇井然有序的房屋一律大门朝街,花大门斗拱叠叠层层,门窗梁柱雕镂画刻…..云旅君感受到,百年以前碧溪古镇浓厚的历史古韵。

古镇庭院里,垂髫老人守着自家老宅,不愿宁静时光被打搅;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则尝试着开客栈和特色食馆,期待越来越难寻的茶马古镇能发挥其价值。

在青石板路上,冷不丁出现的中外游客身影,似乎正宣示了这座古镇不容忽视的存在感。它正不慌不忙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有缘人。

双龙麻脆 当地哈尼族的独门技艺

在碧溪古镇内,有幸看到双龙麻脆传承人李美芳在为游客展示麻脆的制作,她娴熟的把麻脆剪成各种花样,然后串起来。

麻脆是哈尼族民间秘方配制而成的小吃,口味香甜酥脆,誉满全国。但是,就算整个墨江县也只有双龙乡的哈尼族,掌握着这门独门技艺。

双龙乡的村民靠自己的双手,智慧的头脑,积累财富,家家盖起了二三层独立宽敞的小楼房。每当年关的时候走进这些农家小院,院子向阳的地方都摆满了架子,上面晾着老祖先留传下来的手艺品——麻脆。“这是我们墨江特有的美食,也是我们发家致富的传家宝。”李美芳说。

麻脆的制作过程并不容易。首先得用小院里安装着的古老工具——石碓,来舂糯米。这种石碓一般由二三个人出力去蹬动它,像翘翘板一样,但碓窝受力非常大,蹲在碓窝旁边拨动材料的人动作要麻利,随着舂头的起起落落一下一下地翻动糯米,快了慢了都有可能受伤。

作麻脆的糯米要颗颗精良,不能掺杂其它稻米,否则麻脆成品会夹杂硬的颗粒,会很难嚼烂。把糯米蒸熟以后,还要配合一些植物的汁液一起舂。这些植物主要有甘蔗、地瓜,还有一种当地人从山上挖来的草药。

“糯米舂成了粑粑,粑粑还得擀成薄饼。”擀薄饼更是项技术活,太厚太薄都会影响麻脆的美观。

薄饼做好后,还得看天气情况晾个一两天,才能动手裁剪。聊天的同时,李美芳把微干的薄饼摆在桌子上,然后把它裁成一条一条的,又剪成小正方形,像剪纸一样再剪几刀,把几个角捏一捏,糯米的粘性很好,立体的麻脆就出来了。“这个步骤不复杂,不会剪也可以来捏几下,一学就会。”李美芳说,双龙乡的孩子们打小就会。

“剪好的麻脆花会由软变硬,硬到可以磕掉牙齿,你也得把麻脆晒一晒。”李美芳接着说。“等麻脆干透了,就用热滚滚的油来炸一炸,它会变的很膨松,等凉了之后你就可以慢慢享受那种香甜爽脆的感觉了。”李美芳表示逢年过节麻脆最好卖了,她家卖麻脆,收入很不错。

一边了解当地文化,一边寻找当地美食,云旅君在碧溪古镇待了一整天。这座曾经历经千百年的繁华古镇,见证了无数沧海桑田,如今当年的繁华已再难寻觅,却保留下了古朴的建筑与淳朴的人文,留给后人娓娓道来。

 通讯员 李亚 文 江博文 图

编辑: 朱东然
第十四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