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澜沧江边古老的千年盐田

2018-04-12 11:06:04
来源:云桥网

  初识芒康古盐田是在好几年前的一档纪录片中,印象最深的便是片中在奔流不息的澜沧江边陡峭的山壁上,靠一根根木桩支撑起的片片盐田。

  前些日子,因为自驾进藏,古盐田成了我行程中的一站。

  芒康古盐田位于西藏的最东部,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盐井镇境内,这里是云南、西藏和四川的交界处,从唐古拉山奔涌而出的澜沧江,在流经这里以后,便进入了云南境内。

  神奇的是,流经盐井镇的澜沧江为生活在此的人们留下了一笔自然的馈赠,这里江边的卤水资源非常丰富,用此卤水晒出的盐品质极高。时至今日,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依旧以晒盐为生。

  这些绝对是我不能错过的人文景观。

  下午三点多,我们驱车走过一段大约5公里异常颠簸的土路后进入到了江边的村庄,去看看这个被称作“阳光与风的作品”。

  车子停下后,展现在我眼前的便是看纪录片时已熟悉的景象,只是当我身临其境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江对面,一块挨一块的盐田在无数根的木桩子上依山势错落有致地逐渐排开,澜沧江水在山下翻滚着奔流而去。我站在江的这边儿,清晰地看到盐田里更真实的样子:或已贮满卤水或已晒好的盐田,一块接着一块,通过土埂连接成了一大片。一些当地妇女正在田间劳作,在蓝天白云和阳光的印衬下,这些元素构成一幅极美的画卷。我不断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只想把这难得一见的景象永远留存下来。

  身后的小屋里,一家当地人正在将晒好的盐分装进袋,热情的男主人笑着告诉我,这里的盐田至今还保留着最古老的手工制盐方式,因此非常受欢迎。现在是出盐的最佳时期,我面前的几十袋盐都已经是订出去了的。

  他还说,每年3、4月,由于风和阳光都很充足,因此所产的盐品质也最好,又称为“桃花盐”。并且因为地质、土壤等的条件差异,盐井生产的盐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泡脚。

  芒康的卤水资源非常丰富,分布有数十口热气腾腾的天然盐井以及很多盐泉眼。千百年来,生活在盐田边的人们用木桶从盐井中取出卤水,再背到江边低平处,倒入盐田,经过阳光的蒸晒后即能得到粗盐,经过进一步的晾晒打理,就是可食用的食盐了。

  在村口,树立着一块关于盐田的介绍。上面说,这里的古盐田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这里有盐田3000多块,320多户人家在从事盐业的生产。这里曾经也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互市,来自各地的马帮群在此交易包括盐在内的各种物资,同时也把盐田出产的盐带到了各地。

  一位景区工作人员指着景区停车平台边的马帮群运盐的雕塑告诉我,这个雕塑很好地还原了当时茶马古道上马帮群人拉马托把盐运输出去的景象。

  如今,茶马古道虽已成历史,盐田却仍旧存在,它见证了茶马古道曾经的辉煌,也见证着如今小镇的发展。

  记者:苏楚然(云桥网)

编辑: 王志谦
记者手记|澜沧江边古老的千年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