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乡村旅游要“五味杂陈”?窦志萍倾情讲述
全域旅游时代,一千个游客心中有一千种旅游形式。对于昆明学院教授、《旅游研究》主编窦志萍来说,最青睐、最看好的是乡村旅游。她认为,旅游(项目、活动)发展,根本在创意,目的是产生消费。“乡村旅游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做到土(原真)、野(乡野)、俗(风情)、古(文韵)、洋(创意)‘五味杂陈’。”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及方式之一!”在3月19日举行的第三届云旅四季论坛暨马龙县全域旅游推介活动第三场主旨演讲上,窦志萍分享了基于全域旅游与农旅融合理念的马龙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庞大,占国内旅游市场份额高;消费特征突出,周末乡村休闲成常态;青壮年为主要游客群体,家庭化特征明显;投资增速快,民宿、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综合体受关注。”在介绍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和潜力的同时,窦志萍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功能类同、离散发展、品质低端、乡味不浓、削价竞争、无证经营、指标制约、公共服务不够等8个共性问题。
“转型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窦志萍表示,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入理解全域旅游理念,改变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同时融入农旅融合思想,将农旅产业链“双链融合”、挖掘文化、叠加文创IP等由理念变为实践,建设居民幸福、游客满意的旅游目的地。
就马龙乡村旅游发展而言,窦志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条策略建议。“首先是从乡貌、乡境、乡味、乡情等方面努力,守住‘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之魂。”她提醒,要注意规避城市社区式的乡村建设、城镇化或公园化的开发、大规模和大范围的动土、人造景观或雕塑的泛乱等问题,旅游开发建设坚守乡村四态(形态、生态、文态、业态)。
同时,窦志萍提到要明确工作职责,抓好吸引体系、交通和标识体系、综合服务体系、支持与保险体系、发展动力体系、智慧旅游体系等6个体系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保障。“借鉴先进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做好策划、规划、设计,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怎么让游客来?怎么让游客留下来?怎么让游客再来?这是马龙旅游发展“三问”。“真情+服务+特色+故事=回头客和重游率。”窦志萍道出了答案:用“特色”揪住游客的心,用“服务”赢得游客的满意,用“真情”留住游客的魂,用“故事”撩动游客的记忆。
“遇见车水马龙,快乐乡村相伴!”窦志萍对农旅融合助推马龙实现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记者:朱海 通讯员:迟峰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