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大坝有颜值有内涵!四种主题文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2018-02-07 11:03:53
来源:云南网

  当下正是观鸥好时节,滇池大坝上,每天都有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赏鸥、喂鸥。人鸥和谐的画面,是冬日昆明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一月下旬以来,部分细心市民发现,滇池大坝上个别区域搭起了小范围围挡,大坝广场地面上出现刻有十二生肖的地砖,不少栏杆立柱上雕刻上了花鸟鱼虫图案……这是在干嘛?

  1月31日,记者从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滇投)获悉,这些施工建设属于滇池大坝文化景观提升工程中的一部分。该工程将在大坝南北两公里坝体上新建12组文化景观雕像、12组十二生肖地雕和380余组栏杆立柱线雕。此外,将在亲水平台上采用铜条镶嵌的方式雕刻“滇池历代水位线”,展示滇池历代的水位变化。

  “高颜值”滇池大坝将添文化内涵

  滇池大坝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全长2400米。由于修建时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基础坐落于软基上,所以当时大坝未作规范碾压,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险情。2000年时,对大坝背水面进行了加固处理,并打造了景观设施,使之成为市民休憩和游客到昆旅游、观鸥的首选地之一。去年,昆明市决定实施滇池大坝加固提升及水体置换通道建设工程,由昆明滇投负责投资建设。

  去年10月初,完成了加固提升及水体置换通道建设工程的“升级版” 滇池大坝与广大市民客正式见面,不仅成为第十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最佳观赛场地,也成了历年来春城最好的观鸥场所。“升级版”滇池大坝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但也有部分市民和游客表示,滇池大坝确实变美了,但好像少了点“文化”气质。作为展示昆明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家希望能将滇池大坝打造成昆明的又一张“文化名片”,让更多的人通过大坝更加深入地了解滇池、了解昆明。

  

  这些意见和建议,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工程投资建设方——昆明滇投的采纳。经过谈论研究,昆明滇投结合市民提出的建议,从历史名人中精选出一些对云南、对昆明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在滇池大坝上设置雕塑和简介;采用铜制工艺,在地面上设置一系列具有昆明特色的地雕;以本土植物、花卉为主题,设置一些雕塑或壁画景观;将昆明优秀地方音乐文化内容和项目植入,建立城市记忆文化景观。

  四大部分为大坝注入“文化灵魂”

  “滇池大坝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包含有浮雕墙、主题文化圆雕、栏杆立柱文化元素、地面文化元素四大部分。”滇池大坝文化景观提升工程联合项目部设计施工负责人丁勇介绍。其中,将分别在滇池大坝北端及海埂会堂两侧的大坝对应位置上,由北至南建设3组以滇池千年人文史脉、艺术性、科普性为主题的浮雕墙,以历史为主线,通过编年体形式,用写实、高浮雕的效果生动地刻画表现、讲述滇池千年的人文史脉,有较强的科普教育性和艺术观赏性。

  

  丁勇表示,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包括一条主线(滇池文明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和四大主题(文化、传承、哲理、和谐),将在大坝靠迎海路方向增设9组主题文化圆雕。圆雕创作工艺以铸铜、锻铜、不锈钢锻造、石雕等艺术手法表现,通过四种主题文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此外,工程将以春、夏、秋、冬为主题,以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植物、动物,对现有栏杆立柱增加文化元素。”丁勇介绍说,在由北向南全线贯通的栏杆立柱上,间隔一个立柱进行线刻,内容按春、夏、秋、冬、昆明四季花卉、飞鸟、鱼虫和山水名胜的形式展现。每间隔六跨栏杆,加花岗石线雕,刻画内容为昆明八景、诗赋景致、老昆明风貌,展现本土历史文化。

 

  地面上,和中国传统文化、地支节气相呼应,增强互动为主题的文化元素。其中,将对现有坝面由北向南间隔200米地面进行铺装,以版画艺术为原型,进行十二生肖地面雕刻,恢复原有坝面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亲水平台上,工程将采用铜条镶嵌的方式,雕刻一条占地约200平方米的“滇池历代水位线”,直观、详尽地展示滇池历代的水位变化,增强与游人的互动性。

 

  滇池大坝是昆明市著名的风光景点,也是市民游客亲近海鸥的好地方,部分市民担心,施工期间是否会影响观鸥赏景。丁勇表示:“滇池大坝文化景观提升工程一月中下旬开工,预计4月30日前全部完工,施工期间仅进行局部围挡,对游客观鸥赏景影响较小。”

  记者:段建鑫(云南旅游文化时报全媒体) 综合整理

编辑: 陈灿霞
滇池大坝有颜值有内涵!四种主题文化回顾历史,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