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传递中巴友谊
“见到昆明老乡,心里真高兴。”12月10日,云南省“一带一路”媒体代表团来到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代表团刚下大巴,在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工作的昆明教师艾春玲就马上迎上来。
艾春玲在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工作已经有1年。来孔子学院之前,她在昆明一所幼儿园当老师。怀着对对外汉语教育的热爱,她参加国家汉办选拔,被选派到伊斯兰堡孔子学院任教。
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由北京语言大学和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于2005年合作建设,是伊斯兰国家第一所孔子学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伊斯兰堡孔子学院规模不断扩大。现在,除孔子学院本部外,还在校外有10多个教学点,学生人数增长了好几倍。
“有很多人想报名来孔子学院,但我们教室的座位实在有限。”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巴方教师哈希博说。哈希博曾在同济大学留学,回巴基斯坦后到孔子学院工作,至今已有10年。他回忆,10多年前他学汉语时,巴基斯坦学汉语的人还不多,如今,随着巴中两国合作深入,尤其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进,学习汉语在巴基斯坦越来越流行。
在伊斯兰堡孔子学院,教学楼走廊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互相讨论问题,见到中国人他们总会热情地用汉语问候一句“你好”。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的老师介绍,现在巴基斯坦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层次教育对汉语教学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积极学汉语,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从事翻译或是其他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同时,家人、朋友间相互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23岁的明月就是巴基斯坦众多汉语学习者中的一位。“我的男朋友也学中文,我的中文名字还是他帮我取的。”明月的男朋友曾到中国留学,妹妹正在浙江工商学院上学,而她自己学习中文已有一年半的时间,现在是伊斯兰堡孔子学院HSK(汉语水平考试)5级班的学生。男朋友和妹妹经常给明月描述在中国的见闻,这让她对去中国上学非常向往。“中巴经济走廊特别好,可以促进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交流。”明月真诚地说。她希望以后当老师,教巴基斯坦人说汉语,教中国人说乌尔都语,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一带一路”交流互鉴的内涵。
巴基斯坦年轻人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他们的中国故事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云南元素。艾春玲和她的同事们不仅教授学生中文,还组织中国文化活动。她到巴基斯坦前专门学习了茶艺,在教学中把云南的茶文化介绍给巴基斯坦民众。据介绍,如今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的很多学生选择来云南,在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学习。艾春玲说,她时刻感受着巴基斯坦与中国、与云南的友好,也希望继续传递这份情谊。
记者:刘子语 储东华(伊斯兰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