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众志成城 决战决胜】姚安:秀美“荷城”展新颜
金秋的姚安坝子,稻谷飘香,水美鱼肥。放眼乡镇、村屯,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正向规模化快速发展,一片片整齐的新砖房拔地而起,企业、村组、贫困户捆绑受益……精准扶贫的种子,正在“荷城”结出累累硕果。
重精准 挂图作战抓落实
“每个村有多少贫困户?驻村干部是谁?发展什么产业?建设哪些基础设施?移民搬迁多少人?什么时候脱贫?我们只要一看作战图就一目了然。”指着墙上的扶贫作战图,官屯镇党委副书记、巴拉鲊村党总支书记刘海侃侃而谈:“工作目标任务明确了,‘车头’带着大伙就能跑得更快,工作也更有干劲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姚安县领导班子及有关部门、扶贫工作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逐乡逐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在“精准”二字上着力,逐村逐点制订脱贫规划。大到乡镇,小到村屯,每名扶贫工作人员人手一张脱贫作战图,全县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重视、高位推动,县乡村三级齐抓、各部门齐心协力抓脱贫的浓厚氛围。
瞄准“扶持谁”,全县严格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要求和“五查五看”“三评四定”标准程序,成立77支动态管理工作队,对全县所有农户开展拉网式排查,在“群众评议表决贫困对象”的基础上,由22家行业部门重点盯住“10种人”核查把关,严防错评、漏评现象发生。
与此同时,全县建立贫情动态监测体系,把家庭发生自然灾害、重大变故的对象及时纳入帮扶体系,实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确保对象精准。根据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生存环境,对症推进扶贫工作,把6842户24931名贫困人口纳入“五个一批”帮扶计划,确保措施精准。
姚安县始终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标对表,过细过硬,统筹集成扶贫政策,出台规划、实施方案、扶贫工作管理、扶贫成效考核等各类文件,切实做到脱贫政策涵盖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脱贫退出等各个方面,确保政策精准抓出新成效。
谋创新 拓展渠道促增收
“过去,我只会种包谷和养猪,一年到头也就苦几千元钱。如今,在党支部带领下,我们依托专业合作社,把土地流转出去获得收入,还能在公司打工,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在光禄镇小邑村,刚刚拿到当月工资的村民李必祥乐呵呵地算起了增收账:“我家两亩地一年可收租金2400元,我在蓝莓庄园打工每月工资有2000元,日子比过去好多啦。”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既获得了租金,还能就近打工提高收入。”光禄镇党委副书记蒋龙兴致勃勃地说,各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建设农业庄园,规模化发展林果、蔬菜、花卉等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合股经营,村集体和群众的闲置土地等资源,转变成了公司和合作社的资产,每年可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真正实现‘多赢’。”
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姚安坚持把富县产业与富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稳步推动全省肉牛生产基地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商品蔬菜基地县和蚕桑生产重点县建设,加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工程,把扶贫产业纳入全县产业发展通盘考虑,坚持走“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资源转资产、资金转股金、农民转工人、价格保险助增收”的“三转一保”改革,闯出群众稳定增收的路子。
在实践中,姚安突出龙头、基地、大户带动,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户制定“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清单,对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向的贫困户,给予产业资金和贷款帮扶,引导发展家庭产业。对缺乏劳力、增收乏力的贫困户,则动员以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连续3年可稳定获得每年3000元分红,仅2017年就带动180户贫困户增收54万元。
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6个,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6亿元、小额贷款2.6亿元。
为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姚安县还积极引导就业促增收,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无外出务工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迄今,全县累计开展各类贫困人口培训13587人次,推荐就业岗位9486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931人。
强基础 聚焦民生补短板
“以前卖烟叶,人背马驮十分艰难。现在大麦冲公路已修好,山旮旯彻底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我们卖农副产品方便多了。”说起村里新修的硬化路,太平镇大麦冲村村民李春永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顺着李春永所指的方向,这条投资640万元、全长9.6公里的通村公路,犹如一条明亮的飘带,为大山深处的群众增收筑起了一条“快车道”。
目前,太平镇“村村通”已实现83个自然村全覆盖,全镇村组道路畅通率、硬化率均达100%。昔日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路”,已脱胎换骨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路”。
针对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的难题,姚安县紧紧抓住“强基础、培产业、建安居、促增收”4个重点,突出基础项目全覆盖,把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作为提升整体脱贫质量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抓投入、抓项目。4年来,全县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2.54亿元,实施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12类重点项目建设,全方位改善贫困地区生存发展条件。
迄今,全县共投入资金8980.85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12户2763人,在公路沿线、集镇周边、产业发展区统一规划建设7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套公共设施,为搬迁对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014年以来,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0340户,所有工程已完成验收并搬迁入住。
瞄准教育短板,姚安县大力实施教育扶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考核认定,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零负担”、高等教育“轻负担”。2014年以来,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34亿元,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受益9993人次。2017年,342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一人因贫辍学、因学返贫。
全县深入开展健康扶贫,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建立了民政应急救助机制和健康扶贫慈善救助机制。2016年以来,共为11万人次贫困人口减免医疗费用257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
对特困群体,姚安县大力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兜底,逐年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及保障水平,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创办“爱心超市”,让特困群众衣食有保障。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为977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67.67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2400人次538.83万元,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记者 饶勇 吕瑾(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