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激发脱贫攻坚强大内生动力

2018-08-17 11:18:24   来源:云南日报

  近日,保山市昌宁县以当地脱贫故事原型编排的小品《酒仙新生》在贫困村演出,引发了群众的感慨和共鸣。主人公从一名嗜酒如命、无所事事的极度贫苦人口,在挂包帮干部的教育引导感化下,逐渐改变陋习,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一心扑在发展上,最后成了致富榜样。

  故事主人公的蜕变得益于我省在脱贫攻坚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

  2017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通知,在脱贫攻坚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攻坚健康发展。

  省委书记陈豪强调,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干劲、能力。要抓住人这个关键,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自强自立,依靠勤劳致富脱贫,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省长阮成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消除“等靠要”思想,培育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引导贫困群众艰苦奋斗、自强自立。

  一年多来,一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触动人心的主题实践活动在云岭大地火热进行。持续浸润中,贫困群众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逐渐树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的感恩之心正在转化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自觉意愿和行动,云岭大地各族儿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政策宣讲走进田间地头

  自强诚信感恩入脑入心

  扶贫先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自发、自愿、自觉投入脱贫致富中,是精准扶贫各项举措能否落地生根、发挥长效的关键。然而,一些贫困群众对脱贫政策认识不到位,对村子发展和自身处境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干劲不足,思想消极。

  为治贫困群众思想之贫,全省各级各部门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设“自强、诚信、感恩”专栏,向贫困群众印送脱贫攻坚政策普及读物,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宣讲,编创作品巡回演出,开办农民夜校,开通“12317”扶贫咨询电话、“云南扶贫”微信服务号等方式,宣传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亲切关怀,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效。

  保山市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和腾冲市艾思奇百姓宣讲团,组织1000余名“农民理论家”,组成500多支义务宣讲小组,围绕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入田间地头、院坝场上、农户家中开展集中式、互动式、点对点宣讲,共宣讲1700多场次,8万余人次听取宣讲。

  素有“花灯之乡”美誉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巧借花灯文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鼓励各乡镇发挥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的作用,积极创作扶贫文艺作品,涌现出花灯说唱《扶贫之歌》、方言小品《精准扶贫》等一批乡村文艺精品,脍炙人口,催人奋进。

  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组织县直机关、事业单位38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回到出生原籍地或挂包农户所在地,给父老乡亲讲述国家发展变化、农村变化、家乡变化,解读持续巩固政策,增强了贫困群众“紧跟党走,我能脱贫”的信心,全县上下形成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在临沧市凤庆县的每一个村,村中道路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脱贫攻坚、当地特色产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村活动广场有村史简介、村规民约、善行义举榜、公益广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移风易俗、党小组制度8项内容;在每家每户,都能看到一块荣誉牌,一副对联、一幅伟人画、一则好家训,耳濡目染中,文明蔚然成风。

  如今走在贫困山乡,“脱贫光荣守贫耻”“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等励志标语随处可见,群众见面都在议论如何发展致富奔小康,自强诚信感恩意识逐渐入脑入心,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

  典型引领照亮致富梦想

  载体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个有效的途径是挖掘培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鼓励引导身边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五山乡则居村委会建档立卡户普仲强,因家庭负担沉重而辍学种地,在政府的扶持下努力学习种植技术,大胆创业发展了26亩现代柑橘种植园,带动了全村10余户农户脱贫,被评为全省“光荣脱贫户”。

  跟他一起栽种柑橘脱贫的群众受他感染,信心干劲十足。他们表示,会像普仲强一样,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富起来,同时也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一方面,全省各地纷纷以脱贫户现身说法,选树、表彰脱贫先进典型,为脱贫户颁发脱贫光荣牌证,每年以村为单位发布脱贫光荣榜等方式,营造脱贫光荣守贫耻的氛围,激发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自强脱贫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大对扶贫干部典型宣传,让群众感恩前行。

  今年4月26日16时许,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扶贫办副主任吴国良陪同第三方云南永盛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抽查东川区汤丹镇三家村委会云盘小组农危改资金兑付情况,走出李海芬大妈家后,吴国良在仅有两三米宽的村间道路上开车调头,不幸翻下山梁,因公殉职。

  其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这个小山村群众内心的震荡,村民们都沉痛悼念这位兢兢业业的扶贫干部。大家说:“如果我们不努力脱贫,就对不起去世的国良主任。”

  除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全省各地还创新载体,通过别样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泸西县金马镇新坝村成立“一元爱心万人帮”基金会,全村1万余人每人每次捐出1元善款,用以帮助指定贫困户解除燃眉之急,目前已组织爱心捐赠5次,筹集爱心款10万余元,帮扶贫困人口24人。

  曲靖市创新建设绿币“爱心超市”,通过向爱心人士和困难群众发放爱心卡和帮扶卡,鼓励他们参与公益服务活动,获得相应积分,再凭积分到绿币“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物品,有效地激发了贫困群众治懒、治脏,勤劳、向上。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峡谷红旗飘”活动,让感恩种子种进群众内心深处。全州境内共悬挂国旗9000余面,张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图片10万余张,制作人民领袖年历13万张,制作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生态建设等户外广告牌和学习宣传展板1300余块。

  教育触动心灵,贫困群众自强脱贫的信心被激发出来,逐渐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盈江县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密麻干,以前经常打鸟当作下酒菜,当地发展观鸟旅游后,他主动报名成为一名“鸟导”,收入增加让他脱了贫。现在他不仅不再打鸟,看到别人伤害鸟类、破坏森林,还会主动上前制止。

  培育文明生活方式

  科教帮扶提升致富能力

  当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民之所盼。因此,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培育文明生活方式,也必然为健康稳定脱贫发挥积极作用。

  保山市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融入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市851个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000余条,组织全市383支志愿者队伍进村入户写家训、拍全家福,制作成匾额、条幅,挂在门楣、厅堂之上,并在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场所集中展示,强化家风家训的教育力和感染力。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通过普法宣讲,送法进农村,结合群众身边的案例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实行“巡回法庭”进社区、村寨,让群众参加案件庭审,反思在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提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

  大理州通过党员群众民主评议等方式,对“知恩感恩报恩”户进行表彰,对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心怀感恩之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党员和群众,在各类慰问及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

  在鼓励文明的同时,各地也鞭笞各种不诚信行为,对以不正当手段骗取扶贫政策、资金支持,在贫困识别、贫困退出中不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拒不履行建新拆旧义务,在享受产业、建房扶持性贷款后拒不履行相关合同义务等不良行为,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取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

  推动贫困群众实现由“不会干”到“学着干”再到“我能干”转变,必须大力开展贫困人口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的就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怒江州各级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院坝会、板凳会、群众会、火塘会等形式,先后开展羊肚菌种植技术、雪桃种植技术、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并实现了培训一人、签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已先后培训10万多人次。

  西双版纳州通过开设田间讲座,组织致富能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田间地头讲解特色产业种植技术,传授科学养殖知识,帮助贫困户学到实用技能,引导他们比致富路子、方法和技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勐海县布朗山深处,两年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调研过的曼班三队拉祜族山寨,现如今正由落后封闭向开放和谐转变。村民小组长扎坎说;“现在村民勤快起来了,人人学习新技术,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以后,我会继续带领村民搞好生产,告别过去懒惰、贫穷的日子,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

  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力量

  只有26万多人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石漠化率高达七成以上,曾被外国岩溶专家称为是“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但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个出名的“不等式”:政府在农村投入10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能干出二三十万的事来。

  这一“不等式”的出现,源于西畴人民面对“石旮旯里刨饭吃”的穷日子,不悲观、不埋怨、不放弃、不抛弃,挺起坚韧的精神脊梁,向大山进发、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孕育形成的“西畴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肖家塘村,“四愚公”从日出到日落,从严冬到盛夏,花6年时间在“猴爬岩”上刨出5公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进村公路;

  岩头村,村长带领乡亲们不离不弃苦干12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打通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

  “三光”村实施石漠化治理炸石造地1万多亩,群众在猕猴桃种植基地上获得土地租金和打工经济双份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

  进入新时代,生生不息的“西畴精神”在脱贫攻坚、跨越发展中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文山州党政主官认为,新时代的“西畴精神”就是奋斗精神、自强精神、实干精神、创新精神。在脱贫攻坚中,西畴人民在“西畴精神”的思想武装和鼓舞下,焕发出了强大动力。

  今天的西畴,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还是城乡建设、村庄治理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作为全州最贫穷落后的县,如今已经具备率先脱贫基础,今年将成为文山州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县。

  在文山州,一场弘扬“西畴精神”的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用“西畴精神”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推动精准脱贫、推动形成大干项目的鲜明导向、推动形成特色产业体系、促进党风政风民风向上向好……“西畴精神”正在转化成为全州脱贫发展的强大动力。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如今在“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的激励和感召下,西畴精神也逐渐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强烈共识,自强诚信感恩之心正化为攻克贫困的强大内生动力,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坚如磐石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记者:尹瑞峰(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