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国内专家的殷殷寄语

2018-07-27 11:10:46   来源:云南日报

  由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区域模式研究”项目组主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7月21日到24日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云南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建设、生态建设路径的转型与创新。

  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胡勘平研究员:建议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应打造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科学谋划云南省产业布局,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产业,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绿色科技创新在污染治理、优化能源、生态修复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是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去人工性,恢复自然性。在对斗南湿地调研后,他表示,应当更多恢复生态环境的自然性,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循环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高原、森林地带,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种质资源,优越的交通过道,为文化传播、技术交流、引种驯化提供了便利,少数民族农业保留了许多原生的形态、独特的技术。就此而言,西南民族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建议深入基层,了解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建立公众广泛参与其中的生态文明区域共建模式。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执行者,公众生存环境和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应当挖掘公众在面对生态危机的应对方式,整合民众力量,建立全民参与的共建机制。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林超民教授:从历史学视角总结了当前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一是将维护生态环境变为各级干部的职责与考核指标;二是将维护生态环境变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通过更好地维护青山绿水,形成一个较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尹绍亭教授: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地域特色,发掘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增强生态文化意识。通过恢复和重建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自然风貌,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树立民族自信心,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建议建立起生态文明视野下干部意志及学者思维的沟通、协调平台与机制,发挥干群共建的群体思维优势,开通干部进入学术团队、学者进入政府部门开展合作的通道,这样既能兼顾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要致力于完善并执行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及管理、监督、预警、评估、考核等目标的实现。

  记者:锁华媛 通讯员 杜香玉(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