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我的40年】灶具的变迁

2018-07-10 11:04:22   来源:云南日报

  一条普通的河,蜿蜒流过我的家乡。河岸边村子飘起的缕缕炊烟,见证了农村灶具的不断变化和进步,也见证了农村环境的不断改善。

  上世纪70年代,家乡坑洼不平的街道上,每逢赶集,都有许多从周围村寨来的卖柴人,排成长长一串,一直卖到黄昏人散。那时,居民们煮饭的家什大多是用土筑成的,灶口足够小孩子爬进去。有的人家直接把柴捆成小把,做饭时,一忙起来,就用脚把柴踢进灶里,一把柴转瞬就化成了灰烬。有的人家根本不用土筑的灶,直接在地上挖个坑、支口锅,就成了灶。

  上世纪70年代末,家乡开始大规模改制回风灶,芨芨草和松叶成了主要燃料。黄昏时分,处处可见袅袅飘散的炊烟,与荷锄而归的农人和哞叫的牛群,构成了一幅暮归图。

  1980年后,由于交通开始变好,家乡一带成了最先拉煤作燃料的地区。村民发现,焦黑的煤比柴草火力大,又省时省事,在新式的节能灶里,一窝煤就可煮熟一餐饭。后来又有人开始做起了型煤加工,研制炉灶,最先做煤炉生意的个体户,如今已成一方首富。这时,淡淡的炊烟笼罩着的家乡,到处都是忙碌的生意人。

  如今的家乡,炊烟已近绝迹,有的只是青山绿水,村庄更加整齐秀丽。经济的发展,除了在衣着上的表现外,也反映在灶具的变化上。家乡现在已经用上了液化石油气,村庄里都在争先恐后地建沼气,微波炉、电磁灶、高级油烟机随处可见……行走于家乡,看到的是干干净净的村落、宽敞明净的农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那些房梁被炊烟熏黑了的老屋,已成为历史。

  周家鸿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