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印瑜伽学院:编织滇印交流新纽带

2018-07-02 10:14:46   来源:云南日报

瑜伽公益课

千人瑜伽展示

  6月21日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瑜伽日”。 这一天,在印度北阿肯德邦首府台拉登,印度总理莫迪带领着瑜伽爱好者们习练瑜伽。同一天,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云南民族大学中印瑜伽学院的学生们,也在以瑜伽展演等形式,号召更多人加入练习队伍,体会这一古老的印度传统文化,寻求身心和自然的平衡。

  6月,对于中印瑜伽学院也有特殊的意义。3年前的6月,学院挂牌成立。经过3年的探索,借助瑜伽这个载体,学院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瑜伽教育之路,更在中印、滇印交流中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织就双方更为坚实的情感交融纽带。

  从“新”探索 走出特色瑜伽教育之路

  中印瑜伽学院师生回忆起3年前学院成立的情景,语气中都有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2015年5月15日,在中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双方签署联合共建中印瑜伽学院的合作备忘录,并将共建事宜写入中印联合声明。同年6月13日,中印瑜伽学院揭牌。当年11月,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印度旅游文化部部长、印度驻华大使等出席活动。

  “成立伊始,学院就站在了很高的起点上。”中印瑜伽学院副院长郎功勋表示。但在一个好的开始之后,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学院面前:全国范围内尚无高校进行系统性的瑜伽教育,基本没有可以借鉴的范本。“学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和探索,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近年来,练习瑜伽不仅成为国人的一种健身方式,更成为一种时尚风潮,受到追捧。然而,国内的瑜伽教学市场在市场秩序、教学规范严谨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决定先从非学历教育做起,利用来自国内、印度方面的专业师资资源,针对瑜伽爱好者、瑜伽教练等群体开展系统性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了初、中、高不同等级,不仅教授瑜伽体式,更涵盖瑜伽文化、瑜伽生理解剖、瑜伽冥想等内容。其中,初级课程面向普通瑜伽爱好者,中、高级课程主要面向从事瑜伽教学工作,有一定经验的练习人员,参与高级课程的学习者还可前往印度德弗文化大学进行3周左右的交流学习。通过相关的课程和教学,中印瑜伽学院努力向中国的瑜伽练习者们传递这样的观念:瑜伽不仅仅有漂亮的体式,还有着宽广的内涵,更蕴含着印度人生活哲理的力量。

  在以“学院派”的方式不断探索正统的传承方式之外,中印瑜伽学院也“接地气”地对接市场需求,设置了孕产瑜伽、空中瑜伽等特色课程。“‘6·21’活动时,开展了健身瑜伽普及培训、‘瑜伽进社区’等活动。当天,这些课程都处于爆满状态。”负责教授瑜伽体式的教师刘娜介绍,近年来学院还先后举办了瑜伽公益课、国际瑜伽日等大型活动,并坚持面向社会开设免费的瑜伽公益课,共计吸引了2万余人次参与。同时,中印瑜伽学院代表队还参加全国健身瑜伽公开赛,荣获2016年全国健身瑜伽公开赛(南宁站)四金三银、2016年全国健身瑜伽公开赛全国总决赛两金一银一铜、2017年全国健身瑜伽公开赛(重庆站)三金一银二铜等优异成绩。

  此外,学院更开创性地建立了瑜伽学历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首开瑜伽方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9月,该专业首批40名全日制本科生入学。今年,学院将计划招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瑜伽方向)专业50名学生。

  除了人才培养,在科研领域,中印瑜伽学院坚持走出具备自己特色的路子。学院利用云南民族大学印地语、体育学、民族医药学等优势专业,重点研究瑜伽与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研发适合中国的瑜伽教学和练习方式,让瑜伽与中国结合得更紧密。

  “我们将逐渐搭建起总院、分院、中心、场馆的瑜伽非学历四级培训架构,中印瑜伽学院总院设在昆明,在全国中心城市设立若干分院,依托分院成立教学中心。”郎功勋说,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地已相继成立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为广大同学拓展实践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不断拉近云南乃至国内民众与瑜伽的距离,让更多国人认识真正的瑜伽,能有机会享受优质瑜伽教育资源,走进瑜伽,乐享瑜伽。

  从“心”做起 滇印双方越走越近

  “知道自己成了瑜伽专业学生的瞬间,整个人都是懵的。”温柏铭是中印瑜伽学院瑜伽专业大一学生,身高1米9的他,原本是篮球方向的体育特长生。机缘巧合之下,被这个专业录取。一开始对瑜伽的抵触,源自于不了解。“不少人都说,瑜伽那么柔,男生怎么练呀?”但在和瑜伽相伴半年多之后,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原本弯腰都摸不到脚的他,在老师的指导和训练后,现在已经可以做出很多漂亮的体式。“原本脾气可暴躁了,盘坐调息根本坐不住。现在,每天早上6点起来练习,能心无杂念坐上很久,我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了。”

  瑜伽学习带来的变化,似乎还不止于此。随着学习的深入,温柏铭也改变了此前的观点,“瑜伽不仅有‘柔’,更有‘刚’、有‘恒’,它代表着人不断地挑战自己,对于极限无穷尽的追求。”有意思的是,在中印瑜伽学院本科学生们的学习中,还设置了太极课程。年轻的中国学生在日复一日、一呼一吸之间,体会着两个文明体系之间的对话,领会着不断磨练、突破极限、寻找自我方向的哲学。

  温柏铭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将有1年在印度度过。原本,印度对于他们还很遥远。但因为瑜伽,关于印度的一切似乎都正在变得鲜活和生动起来。“从印度老师口中,开始知道本地人眼中的印度。现在,我们也迫不及待想去亲眼看看。”

  因为瑜伽,也改变着学院里的印度瑜伽老师亚丁看待云南的方式。亚丁在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瑜伽已经2年了。才来云南时,他并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成天想着要回印度。但因为瑜伽教学,因为对中国文化日益增长的兴趣,他却一次次延迟了自己的归期。这位36岁的印度教师,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个古老的文化向年轻的中国学生们进行传递,他希望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瑜伽,真正认识到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亚丁在昆明的生活似乎也步入正轨。他用微信支付买菜,“刷”共享单车出行,看老子的著作。因为瑜伽的机缘来到云南的他,也尽力用自己的方式在了解中国。

  3年来,类似亚丁和温柏铭这样和瑜伽产生奇妙交集的人还有很多。得益于中印瑜伽学院架设的交流桥梁,云南民族大学先后派出91人次到印度学习和访问,印度也先后派出225人次到云南民族大学开展交流。中印瑜伽学院更与印度辨喜瑜伽大学、印度德弗文化大学、苏里尼大学等高校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印度在文化交流、合作共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正如学院负责人所说:“只要拥有一颗炽热纯粹的心,持之以恒习练,瑜伽就并不遥远。”3年来,中印瑜伽学院也正是用一颗炽热纯粹的心与印方沟通,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推动两个文明的和谐共处,让喜马拉雅山两侧的双方越走越近。这也让我们有更多理由期待,中印瑜伽学院更远的未来。

  记者:韩成圆(云南日报) 云南民族大学供图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