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澜湄”,共同的名字与未来
——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新闻官员及媒体记者培训班侧记

2018-06-27 09:50:47   来源:云南日报

体验高铁、在手工造纸上书写

记录风土人情

  仲夏时节,彩云之南生机盎然,万物竞茂,第一批来自湄公河国家的新闻官员和媒体记者培训班学员如约而至。6月11日至19日,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的支持下,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了首届澜沧江—湄公河新闻官员及媒体记者培训。

  这是云南首次面向大湄公河流域国家同时开展的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的15名学员参加。为期9天的活动,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感言:中国云南的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5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热闹精彩,媒体同行的互学互鉴互信对推动澜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有积极作用。

  联 同心同向

  培训期间,巧逢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5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学员们对这个 “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培育的大型国际展会满怀期待。

  开幕式当日,细雨蒙蒙,天不亮,一行人就出发了。当老挝副总理宋赛·西潘敦出现在主席台致辞时,老挝的4名学员不由起身热烈鼓掌。“在中国云南的国际盛会看到老挝领导人亮相,我们很自豪!”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媒体司官员蓬帕迪·瓦塔纳纳诺激动地说。

  在东南亚馆,大家纷纷奔向各自国家的展区,与参展商交谈起来。“南博会上的冬阴功汤酱料比泰国还便宜呢,真是没想到。”泰国民众联络厅促进与对外宣传部的帕拉披奴·珲络颇有些羡慕地对中国同行说,“在泰国,人人都知道马云,他让泰国榴莲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在昆明,南博会也一样,它让邻国家喻户晓的产品与中国人民分享。”

  在澜沧江畔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这个小城镇迸发出的与东南亚国家联结的能量,让大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媒体人刮目相看。

  结实的铲斗在铁臂的牵引下伸向地面,临沧至清水河157公里的高速路建设马不停蹄。它向东连接昆明、玉溪、百色,南宁直达越南防城港,向西可达缅甸皎漂港,将成为中国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最近的陆上通道。

  施工现场,缅甸的3名学员把工程师团团围住。“什么时候建成呢?”“施工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常常说的“要致富,先修路”已逐渐惠及周边国家。“临清高速的联通,势必让更多优质的缅甸农产品以低廉运输成本销往中国内地,缅中两国‘人通’‘物通’将更上一层楼。”缅甸宣传部宣传与公共关系局助力审校吴缪貌貌说。

  中国高铁,联通世界。对于“首试”学员来说,这是一次值得“炫耀”的体验。在前往昆明火车南站的路上,泰国《民族报》记者萨塔巴·培通和同伴们分享道:“我曾经坐过从北京到山东的高铁,高速,却感觉像‘无速’一样平稳。”

  从昆明火车南站至昆明站短短20分钟路途,列车员为大家准备了白族“三道茶”,缅甸新闻社记者吴缪都恒一直盯着显示屏上的实时速度。“它一直保持着117km/h左右,我却可以悠闲地品茶,真是神奇!”

  沿途,每当提到“中老”“中泰”铁路,老挝、泰国的学员们总是滔滔不绝。铁路就像是一根纽带联通彼此,大家盼着朝发夕至的梦想早日成为现实。

  同 一江之亲

  同饮一江水,相似的生活、文化、饮食习俗,让大湄公河流域国家的人们有天然的亲近感。培训期间正值端午节,粽子成了大家饭桌上的热宠。“在柬埔寨,我们会在祭祀的时候吃,我们叫它‘弄酱’。”“缅甸人叫它‘告宁透’,我们喜欢纯糯米的,蘸点白糖,别提多美了!”

  几天来,大家的共同话题从餐桌不断延伸。在耿马县孟定镇的傣族手工造纸名村芒团,大家对于“澜湄”的文化认同感掀起了小高潮。

  一进村,傣族奶奶便热情地和泰国记者打招呼。简单几句交谈后,泰国学员们意外地发现原来傣语和泰语的部分词汇一样,大家会心而笑。

  芒团村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晾晒着手工纸,村里的100多名妇女都会这门传承了600多年的构树皮造纸手艺。如今,人们生活中用纸大多为机制,手工棉纸很少见,但这里的一张薄纸,却见证了大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相通的基因。

  “在老挝琅勃拉邦的很多小村庄,类似的手工造纸也颇受游客喜爱,听说这是中国传到老挝的古老技艺,我们两国都把这项传统技艺保存了下来,难得!”老挝《新万象报》记者苏利友·森嘎姆快速地在一张芒团纸上用毛笔画出老挝地图的模样。他说,在中国纸上画老挝,感觉就像给家人写了一封书信。

  缅甸学员对手工纸的情结则源于蒲甘纸伞。“这次我们给大家带来的玩偶纪念品上的纸伞,和芒团纸很类似,只不过蒲甘纸伞的制作原料是竹子。” 缅甸学员吴缪貌貌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我们柬埔寨马德望省的手工造纸也很有名呢!”柬埔寨新闻部顾问、新闻与视听总局副局长青·廉立刻接上了话茬。

  融 携手共进

  孟定镇的夜晚闷热却不冷清。小酒馆里围坐的学员们不知是谁发现了当天是老挝学员苏可塔薇·特帕蓬的生日,苏利友·森嘎姆准备好了吉他,吴缪貌貌手鼓伴奏,大家不约而同为她唱起了生日歌。苏可塔薇感动得有些语塞,她说,自己很幸运,这个“国际”生日很难忘,在这儿,大家是同行、是朋友,更是家人。

  9天时间里“一家人”讨论最多的是如何推进澜湄媒体的务实合作。在一堂由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司达带来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什么”的课堂上,大家一致认为澜湄国家媒体合作是“民心相通”的钥匙。

  泰国《民族报》记者萨塔巴·培通发言说,澜湄媒体讲好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彩故事对于各国民众增强“澜湄合作”的认同感十分关键。“我们的媒体产品,应充分反映各国多种文明并存、多样文化交融的历史传统,以文化的力量拉近各国的距离。”

  老挝《万象时报》记者维斯特·特帕拉斯对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走出去”的成果大为惊叹。“没想到云报拥有14张对外发行的新闻专刊,本土的地缘、人缘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他表示,司达老师说得好,西方电影、音乐、饮食等文化在澜湄国家的年轻人中影响深重,“澜湄文化”为何不可呢?“澜湄媒体人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讲好澜湄故事,特别是年轻一代感兴趣的故事。”维斯特·特帕拉斯说。

  结业典礼上,大家纷纷秀出本次培训的作品。泰国电视台的萨希查·塔查拉吉拉翁蓬将大家9天在昆明、临沧两地的丰富行程浓缩进了4分钟的短片,在云南日报记者帮助完成的“中泰英”三语作品中,15个熟悉的脸庞一一出现,大家开心地笑了。

  临行前,柬埔寨新闻部顾问、柬埔寨新闻部政务与财务总局副局长隆·森念念不忘此行中观察到的小细节:“你们云报记者使用的手机拍摄视频云台真方便,满足了当下新闻快节奏的需求,回国后,我要力荐给柬埔寨的记者!”

  记者:王欢(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