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手工制作者:在南博会中学习 期待找到商机
6月17日下午,张亚楠在南博会1号馆展馆里忙着给市民们介绍自己的手工皮具,今年是她第一次参加南博会,她把自己手工制作的包、鞋子和民族服饰都带到了南博会。
“这个是用丽江老绣片,经过改良以后设计到衣服上的。”“这个鞋子是纯手工植鞣皮的。”张亚楠仔细地向市民们介绍着她的作品,拿起放下之间都小心翼翼。在两个小展台中,放着许多皮具,小到钥匙包,零钱包,大到皮鞋、挎包,这些都是张亚楠和丈夫一针一线手工制作。
张亚楠和丈夫在丽江从一家皮具小店慢慢经营,从2015年到2018年,仅仅三年的时间,他们就有了3家店。“做皮具就是需要沉下心来做。“张亚楠介绍,植鞣皮的糅剂与染料都是植物原料,仅仅上色就需要两周,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制少则也需要两三天。”在这个期间技法的积累,过程都是很漫长的,也可以说是有匠人精神的,回归品质。”为了做更好的皮具,她的丈夫还曾经到意大利进修了一年,学习皮包与皮鞋的制作工艺。
“我们没有想过要开网店,因为已经没有精力了,而且在网上其实不能感受到皮包真正的质感。”由于皮包外观精致,使用的触感好,并且一个包还能用很久,张亚楠的回头客很多。张亚楠把皮包品牌设立为“诚1987”,就像他们的手艺与经营理念一样,诚心且诚信。
不同的包由于皮质不同,上面也会有不一样的纹路,“我们要保留皮的原始状态、毛孔、瑕疵等,使用者在用的过程中,会有不一样的变化。”不仅在设计时利用线条感,改良经典包型,他们还有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手工皮雕。
除了皮包,皮鞋也很精致,不少手工鞋都是定制的。“作为手工来说,我们的价格是很值得的。鞋子非常受欢迎,因为皮料好,质量过关,舒适度高,手工鞋也受欢迎。”制作一双女士单鞋需要两天,男生的商务鞋就需要五、六天。
展区的另一边挂满了民族服饰,有的是立领上衣,有的是民族风格的旗袍。和大部分民族服饰店不同,张亚楠的作品大多把时装与刺绣,扎染,印花结合在一起,以孔雀羽毛为元素,有的服饰上用真的孔雀羽毛做了配饰。“带刺绣改良版都很受欢迎,我们结合中式旗袍、立领、盘扣,用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她还给自己的民俗服饰小店取了个“佛系”的名字——随喜。
大学毕业后,张亚楠接触了服装行业,慢慢地她想到为什么不能把云南元素结合到时装中呢?于是她开始尝试做衣服,妹妹做设计,丈夫做手工皮鞋和包。她觉得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是对民族服饰的认同和发扬,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这次来南博会,我们也是想展示我们的作品,拓展市场,同时也借南博会的机会开阔眼界,收集创意。”张亚楠期待在此次南博会上能找到专业买家合作。
记者:关喜如意(云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