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机遇 为共同发展注入推动力量
在第二届中国—东南亚商务论坛上,600余位东南亚国家工商界领袖、知名企业家观点交集,汇聚共识——
骤降的气温,绵绵的细雨并未影响参会代表的热情。人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为东南亚国家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如何有效打破贸易壁垒,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中国,如何与东南亚国家更好合作,创造更多共赢机会?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合作中,云南要如何扮演好重要的“联接”角色……观点碰撞中,既有理智的分析,也有中肯的建议。既有现实的研判,更有热情的期待。
经贸合作:相互交融才能互利共赢
近年来,全球化遇阻退潮,而中国和东盟所在的东亚地区却逆势前行,独树一帜。为区域互联互通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和地区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作为今年论坛的轮值主席国发言代表,缅甸工商联合会主席貌貌雷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全球带来的潜在威胁下,亚太地区却扮演着平衡的角色,继续合力推动经贸发展。正如论坛的主题:互联互通、跨境经济、一体化合作,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造福区域人民。
他满怀深情地说,中缅两国地理相连,有着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而论坛就象是家人聚会一样,一家人只要手拉手心连心,就一定能实现共同繁荣。“我们缅甸有句谚语:走到一起开始,停留在进步,共同合作是未来。”而合作的东南亚,才有美好未来。
和貌貌雷有着相同观点的,是马来西亚全国总商会副总会长刘瑞裕。在他看来,互通有无相互交融才能实现共赢。“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东盟经济共同体相辅相成,是个互惠互利的结合。”东南亚的企业家应通力合作,共同拓展更多商机,为东盟国家注入新动力。
“此论坛对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工商会,企业家,学者以及地区各相关组织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其目的是有效和可持续地将中国的经济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结起来。”越南国家工商会副会长武新成有着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东南亚国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各国之间因为产品结构互补性强,商业习俗也相似,更需要在货物和科技贸易,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方面开展密切的合作。他为论坛提建议:论坛应为每年的运作设定具体的目标。利用影响越来越大的南博会,吸引越来越多地企业来到这个论坛上,分享机遇,协手向前。
互联互通:分享机遇才有更大空间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与东盟携手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树立引领榜样。在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看来,本次论坛的主题契合地区实际,体现各方需求,代表共同利益,可谓恰逢其时。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赵萍认为,加强产业合作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活力所在,加强双方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是自贸区升级发展的当务之急,“跨国产业园区”可以打破国家间的贸易壁垒。
而云南省建投下属云南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正是走出去建园区的典范,他们先后开展了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中缅瑞丽木姐跨境合作区”等投资项目,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多领域合作。
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吴继垣对此深以为然,他说:1993年3月,缅甸木姐与中国瑞丽开放边贸市场达成了协议,开放木姐——姐告市场,并允许两国边民互市,同时在大其力设立经济开发区。如今,这里已是一派繁华景象。老挝国家工商会副会长占塔钟·梵赛也坚定地认为,东南亚各国必须加强互联互通合作,要支持中国与东南亚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
重庆咖啡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政对此有着自己的现实注解,正是有了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和畅通的运输渠道,重庆咖啡中心才能整合各方资源,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渝新欧物流大通道、中新南向通道、东盟国际公路等运输通道,将产自中国云南和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咖啡产区的咖啡销往欧洲市场,使重庆成为国际、国内咖啡贸易、加工和仓储物流的重要集散地,并形成对全球咖啡产业的辐射和集聚。
连接中外,云南扮演重要角色
云南与东南亚国家陆路相连,是串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所在,已成为中国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论坛上,多位与会代表提到云南的区位优势和区域贡献。云南省贸促会会长刘光溪满怀期待地说,中南半岛各国与中国的边境线大约有5160公里左右,其中,云南就占了4100公里。而且云南和东南亚多个国家水同源、山同脉,所以,云南更应在连接南亚东南亚中扮演好重要角色。
而中国进出口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前副行长,中国双绿企业家理事会理事长赵晓宇对云南的跨境金融合作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在建立跨境的基金、银行参股、提供跨境金融支持方面,云南走得早走在前,更应该发挥好作用,进一步和东南亚企业肩并肩、手拉手地进行境外合作。
与会代表在交流中都认为,随着互联互通国际通道网络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使得云南有条件构建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云南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与国际化总体比东部地区落后15年到20年,却又总体比周边毗邻国家先进15年到20年,甚至30年,三地正好形成了时间、地区、产业、政策和要素20年左右的梯度级差,云南应积极利用东部的产业转移,发挥云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贸优势,通过承接和转移,链接和延伸特色优势产业形态,形成以云南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和集聚,提升经济实力。
中国双绿66人圆桌会和中国双绿企业家理事会秘书长刘平田在论坛上为云南把脉:云南应利用区位优势,建设好大通道(通过中缅铁路、高速公路、中缅油气管道、胶漂港和仰光港口,建设面向印度洋大通道)、大门户(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大门户)。此外还要建设好大物流(东南亚、南亚、环印度洋国家物产双向进出中国内地,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的物流)、大经贸(边境州市、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大旅游(完善服务、规范价格)、大基地(三张牌)、大数据。
与会代表都一致认为,建设好云南,打造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和交通枢纽,才能带动周边国家发展,深化同东南亚合作,打通中国面向印度洋重要通道。
敢于梦想才有希望,乐于分享才有未来。在中国—东南亚商务论坛的有力推动下,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工商界正联通梦想,分享机遇,共同谱写携手向前的新篇章。
记者 熊燕 苏楚然(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