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世博园艺”美了天地美了自己

2018-05-11 15:19:15   来源:云南日报

  “好美呀!”昆明世博园的花花草草从1999年开园至今赢得了19年的赞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5月10日,记者来到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寻找答案,情不自禁地为这群坚守匠心21年、创造美丽无数的园艺师点赞:“你们好美呀!”

  1997年8月,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因’99昆明世博会应运而生。21年来,他们用巧手和匠心,不仅美了天地更美了自己。

  从昆明美到四川安徽

  “造型上这里伸展开来,效果更好。”今年1月初,千里之外的四川大邑县安仁古镇,来自世博园艺有限公司的花艺师们,正为承建的“锦绣安仁”现代花卉农业博览园而忙碌。

  该项目是由成都安仁华侨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出资,华侨城旗下云南世博旅游集团世博园艺有限公司承建的“现代花卉农业特色示范园区”。项目占地237亩,是西南地区以花雕为特色的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产业链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智慧型景区。

  世博园艺有限公司虽是老牌的园艺企业,但承接如此规模的项目,也尚属首次。除了规模大、项目还为团队设置了难题:在短短160天时间内,在200多亩土地上遍植几百万棵植株,让空地化身繁花盛开的花园。

  为了完成这项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并保证项目的最佳呈现效果,世博园艺团队的园艺师针对安仁霜少、湿度大等特点,因地制宜选择花卉,从云南、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引入了不同品种的植株;团队成员常不分昼夜驻守项目现场,有时为了查看花雕中某处花束的情况,他们常要半蹲半站,维持一个姿势长达数小时。

  除了时间紧、规模大,项目还为世博园艺团队抛出了一个难题。“不接地气的鲜花。” 这是世博园艺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田仁清介绍这个项目时使用的描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整个项目用到的近700万植株中,有200至300万株都进行了立体设计,呈现为花拱门、花柱、花球等不同形态。

  花卉以“不接地气”的立体种植模式呈现,种植、建设难,维护起来难度也不小。悬挂在空中的花,如何浇水,是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如果水直接喷洒在花表面,将缩短花期。只有将水浇到根部,才能有效达到灌溉的效果。”世博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伟介绍,基于此,项目现场相关的花雕采取了滴灌、从花雕内部浇水等技术和方法,最终保证了花卉较长时间的盛放。

  花雕在安仁的亮相,惊艳各方。但这并非是世博园艺团队第一次走出省外。早在2013年,世博园艺有限公司就在安徽合肥建设了玫瑰花基地。

  在很多外行人看来,玫瑰花虽美,但较为常见,培育似乎并非难事。事实上,玫瑰花的生长对于气候等条件有着一定要求。不同于云南,安徽气候温差大,温度也较高,此前当地一直无法实现玫瑰的本土种植。

  世博园艺团队在合肥进行基地建设的几年中,也因为各类自然因素,吃了不少苦头。“我们到当地的第一年就遇上了水灾,基地被淹。第二年,又遇上了高温。没想到,第三年,居然又遭遇了雪灾”,田仁清至今对高温来袭时的场景印象深刻,团队成员顾不上防暑,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一心琢磨着用各种技术手段为鲜花降温,保护花苗。

  通过汗水和付出,来自云南的园艺师们在安徽最终浇灌出了满园芬芳。现在,团队将基地打造成了合肥牛角大圩世博玫瑰花采摘体验中心。该体验中心内有7个品种、35万枝的新鲜玫瑰可供当地市民和游客现场采摘,体验现场收获的快乐。

  “上海、南京等不少企业到基地参观考察后,向我们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希望未来我们也到江浙等地区进行基地建设”,田仁清说这话时,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在技术上创新再创新

  世博园艺有限公司积极迈步到各地开展合作,背后的底气来自于团队在技术上的不断钻研和创新。

  “海枣蛀干害虫,这是业内人一听到就害怕的名字”,腼腆的字颖杰是云南世博园艺有限公司植保组主管。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从事一线园林绿化工作。一说到自己的本职,她立马就打开了话匣子。

  昆明世博园内种有数十株海枣树,微风吹拂、树枝摇曳,让游客在春城也能体会到海岛的南国风情。2013年前后,因海枣蛀干害虫肆虐,园内海枣树的生长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有3株树木因此死亡,造成损失近10万元。

  蛀干害虫的防治非常困难。过去,一旦发现海枣遭危害后,通常都采用伐除烧毁虫源木的方法法处理,以避免树木之间互相传染和病害泛滥。但海枣树为园区从省外引进的树种,一旦采用简单清除的方法,不仅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影响景区景观。

  为了攻克这个技术难关,字颖杰带领同事查阅各种相关防治资料,并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反复研究、讨论,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治试验。通过不断的比对试验,她总结出了蛀干害虫在世博园区的发生及灾变规律,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一年多时间中,她带领植保组先后治愈了5株海枣树,并成功地使其中3株重新发出新的生长点,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目前,这项技术成果已成功通过由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昆明市园林科研所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验收,并在昆明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正是类似字颖杰这样几年、十几年如一日的钻研和创新,让“世博经验”输出到各地,打开更多市场。

  “但在2000年前后,我们也有像种田一样粗放种花的经历”,世博园艺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石岚感慨道。在世博园成立之初,世博园艺团队的种花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红土+肥料”,也正因为长期和泥土打交道,园艺师们也常被戏称为“城市里的农民”。

  “一开始,我们跟着上海园艺师学习园艺养护经验,后来就自己种、自己摸索,在播种、种植、施肥的每个环节都寻求突破和改变”,石岚说,2014年,世博园艺有限公司的花卉种植就开始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播种、排苗、拌土等技术含量都更高,操作方式高效、干净,再也不是一手泥、一手土的形象了。”

  技术和创新的加持,也让“世博经验”“世博品牌”的含金量更高。仅2017年,世博园艺有限公司即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07万元,分别实现同比增长331%和 293%。

  如今,公司也愈发注重技术研发。目前设有“李红伟职工创新工作室”及“字颖杰技能大师工作室”两个技术研发平台。

  其中,针对人工移植的马樱花、高山杜鹃等较名贵品种易出现严重黄化、长势衰弱现象,李红伟职工创新工作室反复试验,研制出了杜鹃黄化病配方肥,从根本上解决了黄化问题。该配方肥不仅投入小、见效快,还有促生新根恢复机理的作用。在2016年10月召开的植物保护相关论坛上,杜鹃黄化肥受到了来自全国业内人士的关注,并向各大公园以及昆明市政绿地养护企业进行了推广。

  无论是在四川安仁或是安徽合肥,无论是160余天的惊人速度,亦或是十多年在创新研发方面的执着坚持,这支成立21年的团队始终坚持在园艺领域不断耕耘和探索,他们,浇灌出了绚烂夺目的鲜花,也让更多鲜花盛放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记者:韩成圆(云南日报)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