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好了,日子好了”——昔日“地雷村”变了样

2018-05-11 10:18:41   来源:新华网

图为沙仁寨不少村民已盖起了小楼房。新华网 丁凝 摄

  云南省富宁县田蓬村委会沙仁寨村民小组是一个苗族村寨,距中越边境仅3公里。

  而让这个村寨广为人知的,是“87个人78条腿”的故事,这也成为边境各族人民遭受战争创伤的一个缩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时光荏苒,如今的沙仁寨村怎么样了? 新华网记者近日前往沙仁寨村进行了采访。

图为王咪义在家中。新华网 丁凝 摄

  “难熬的苦日子”

  快40年了,71岁的王咪义对失去右腿的苦痛记忆依然清晰。

  回忆似乎穿透远处的山峦,回到1982年。那年11月,王咪义在地里劳作时不慎触雷炸伤了脚掌,用草药包扎后,脚掌算是基本恢复了。但两年后,王咪义再次触雷,这一次他失去了右小腿。

  那是王咪义人生中一段黯然的记忆,而更让他感到苦涩的是,从记事起,贫困如梦魇般纠缠着他和乡亲们。

  “连饭都吃不饱。”在王咪义的记忆中,和村子里其他人家一样,从小吃的是苞谷饭,住的是茅草房,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收入。而正值壮年失去右腿,更是让王咪义一家的生活雪上加霜。

图为沙仁寨村民走在生产道路上。新华网 丁凝 摄

  王正华是王咪义最小的儿子,也是沙仁寨村现任村民小组长。出生于80年代的他,对父亲失去右腿并没有太多的记忆,但“肚子饿”的感觉却让他至今刻骨铭心,年幼时“天天就想着能吃顿大米饭。”

  为了摆脱贫困,长大后的王正华也曾想过到外面打工,但沙仁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候连打工的地方都没有,真是难熬的苦日子。”

  55岁的杨兴明曾担任过沙仁寨村的村民小组长,他至今保留着一双儿时穿过的鞋。这双鞋用捡来的汽车轮胎皮做鞋底,用麻绳穿起来做鞋帮,“小时候能有这样的鞋穿已经很好了,寨子里大多数人都是打赤脚。”

  贫困,似乎成了这个边境苗寨难以摆脱的宿命。

图为沙仁寨村平整出来的耕地。新华网 丁凝 摄

  “好了,日子好了”

  太多的细节王咪义已经不能一一说清,但他明显感觉到日子慢慢有了变化,“政府把我们从老寨子搬出来,盖了水泥房给我们住。”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2001年。那年,沙仁寨村开始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修建住房59间3500平方米,沙仁寨村民整体迁入新居,从此彻底告别了世代居住的茅草屋。

  在“兴边富民”工程中,沙仁寨村还建起了牲畜厩舍、公厕、沼气池,铺设了村内水泥道路,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和广播电视小片网,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

  “天翻地覆的变化!”田蓬村委会武装专干熊有发对村子的变化感触很深,“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早已成记忆。”他告诉记者,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子里开始逐步发展起部分种植业,特别是路通了以后,不少村民还到外地务工,收入逐年增多。

  这些年来,王正华搞起了生猪养殖和烤酒,闲暇时还去跑跑运输,一年收入能有“好几万”,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记者在村里走访时看到,不少村民盖起了两层甚至三层的小楼房,摩托车已成为家家户户都有的交通工具。

  而对王咪义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下雨天房子“不会漏雨了”。现在,他和大儿子一家生活在政府修建的安居房里,还享受着农村低保和因战伤残补助。

  “以前一下雨到处都是烂泥路,走都走不了。”看着家门前水泥路上不时驶过的汽车、摩托车,王咪义不断念叨着“好了,好了,日子好了。”

图为沙仁寨村民在平整出来的耕地上劳作。新华网 丁凝 摄

  “最盼望能就近务工”

  更大的变化从2015年开始悄然来临。

  沙仁寨地处石漠化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得益于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沙仁寨从2015年开始平整耕地,到2016年共平整出耕地近1000亩,2017年又修通了3公里长的生产道路,建起了9个饮用和灌溉水窖,硬化入户道路也通到了各家各户。

  “以前苞谷都是在石窝窝里东一颗西一颗地种,收成连喂鸡喂猪都不够。”熊有发说,土地平整之后,村里有了大面积的连片耕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记者在沙仁寨村平整地里看到,砂石路面的生产道路从连片的耕地间横贯而过,田地间不时能看到水泥修筑的灌溉水窖,地里刚抽出新芽的作物绿油油一片,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田间地头迎风招展。

图为沙仁寨村新修建的饮用水窖。 新华网 丁凝 摄

  生产条件改善了,但困难仍然不小。通过土地平整,沙仁寨村总体耕地面积虽然大幅提升,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只有1.2亩左右,这也成了脱贫最大的瓶颈。

  熊有发告诉记者,目前已有部分连片土地流转出来发展林果种植,但总体而言,大部分村民还是种植传统的苞谷等农作物,“土地少、经济收益不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务工目的地以两广等沿海地区为主,这也成为沙仁寨村主要的脱贫方式。熊有发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难以照顾,“我们最希望能就近务工,既增加收入,又能照顾到家里。”

  记者:罗春明 丁凝(新华网)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