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重托 无悔青春——回访同习近平总书记交流过的青年人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青春最大的幸运,莫过于能让个人成长与国家进步交相辉映。以青春之我,奉献一方热土,有什么样的青年,就将成就一个怎样的青春中国。
18年前,从保定出发途经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新疆五省区,行程一千二百公里,历经56个小时火车和一天的汽车跋涉,李桂芝和她的同学们第一次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且末县。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恶劣的自然环境、生疏的语言环境、难以适应的生活也曾让李桂芝打过退堂鼓。
然而,她并未忘记自己奔赴西部的初衷:“听说这里急缺教师,我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我们的一种爱国和担当。”
这一去,远离故土和亲人,他们像红柳一般扎根边疆。
2014年春,亲历西部大发展的李桂芝和几位校友商量,把十几年在西部的所见所闻写成一封信汇报给习近平总书记。让他们惊喜的是,当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习近平在信中说,“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李桂芝记得,当读到信中“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一句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总书记真正懂得我们的所思所想。”
殷殷叮嘱,刻骨铭心。李桂芝说,在这里我们有强烈的被需要感,为了且末的孩子,会坚守下去。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千千万万青年同祖国一起成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热血沸腾的激情,更是激情归于平淡后的责任和坚守。
与李桂芝一同援疆从教的辛忠起说:“我们选择了平凡,但没有平庸。每一个走出沙漠的孩子,都是明天的希望。”
尺素之间,言简意深。文字的力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青年。
“总书记给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中说,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都可以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曾经的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张璐说,受到这份启迪,她在2015年本科毕业时,选择了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六丰村小学,成为37名四年级孩子的数学老师。
那里是彝村深处,山峦重叠、沟壑纵横,鲜有人关注。
“总书记在回信中嘱托我们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热情参与、真情奉献。”张璐说,她选择把“热情”“奉献”带到了大山里。
张璐成了孩子们喜爱的“小璐老师”,她带着自己的乌克丽丽,有空会给孩子们弹唱《小星星》。
第一次家访跟着孩子们走了两个小时山路,张璐见到了真正的“家徒四壁”,“没件像样的家具,孩子父亲去邻居家借凳子给我坐”。
她开始发动各方社会资源:为孩子们募集冬衣,一场“暖冬行动”募集了300套羽绒服、100顶帽子、50件羽绒背心等保暖衣物;为了圆孩子们“拥有一本课外书”的愿望,她联系南京理工大学为小学设立了“二月兰”图书角,给每个班级配上新书架,1000本书籍为孩子们打开通向山外的大门。
支教一年后回校读书,张璐还会常常翻看手机里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她说:“我现在更加深刻理解总书记的话,无论是在聚光灯下还是在不被注意到的地方,能够做一些贡献,自己都是闪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