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水畅 湖清 景美
美丽的普洱市北部区湿地
宁洱同心镇同心河水景观
诱人的镇沅补麻河湿地
整治后的景谷威远江河
西盟龙潭风光
新理念
水利部日前公布“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普洱市作为我省唯一上榜城市,与全国其他40个城市一道,通过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
普洱市2013年8月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首批试点,随即确定了2014年至2017年试点期建设任务,遵照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先后在全市开展各类项目169个,完成投资66.9亿元。经过3年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22项考核指标中,普洱市圆满完成21项,建设完成包括7项示范工程在内的169项工程。
管水、治水、兴水,如今的普洱市呈现出山水相融、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管水 推行河长制
普洱境内,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相间排列,蜿蜒南下,水系发达。水量大、河湖多、物种丰富,这是普洱市水生态基本特点。
南垒河从孟连县城穿流而过,因此被誉为孟连的母亲河。
上游的景信乡,境内南垒河全长约13公里,有支流6条。为了加强保护和管理南垒河,景信乡设立了总河长1人、副总河长1人、总督察1人、各级河长10人。
“以前,这条河基本没有人来管,倒垃圾的、采砂的,很乱,现在干净多了。”村民岩相参加了村里组织的清理垃圾及杂草的活动,“大家都积极,这是自己家门口的河,我们要爱护嘛。”
河长制推行后,景信乡首先着手整治河道。乡、村两级河长组织针对侵占江河库渠、乱排乱放乱倒、非法采砂等问题,开展河长巡河工作10次,提出河道治理措施意见建议13条;打击取缔非法采砂点4个。河长牵头下,定期对河流库渠进行集中整治,清理垃圾及杂草,新建和维修拦水坝,切实改善了环境卫生,确保了河道畅通。景信乡还进一步完善63个村民小组的村规民约,将河流库渠整治、日常维护、垃圾清运纳入各村民小组村规民约加强监督和治理。
河长制是普洱市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普洱市建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控制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根据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普洱市编制了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方案,确定了各年度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2016年普洱市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为0.49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均满足试点建设指标要求。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普洱市落实饮用水水源地管理责任制,加强水源地水量水质监测、保护和综合治理;组织开展箐门口水库、纳贺水库等19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并纳入监控名录。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档案,并作定期水质监测。逐年增加入河排污口的监测数量,由2013年的10个增加到2016年共定期开展32个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
目前,普洱市各项水资源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继续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进一步推进,普洱市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取得较大进展。
治水 引调水工程
2015年底,大中河水库思茅坝引水工程通水,普洱中心城区资源性缺水大大缓解。
引水工程起点为思茅大中河水库,终点为城区附近的信房水库,大中河水库位于普洱主城区南面的思茅区六顺镇,总库容5600万立方米。工程概算总投资5.3亿元,计划2020年向思茅坝区供水1937万立方米,2030年向思茅坝区供水3150万立方米。据介绍,目前普洱主城区日均生活生产用水约5万立方米。根据测算,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普洱主城区近期2020年缺水1938万立方米,远期2030年缺水3319万立方米。引水工程——通过“南水北调”43.6公里,进入信房水库统一调度使用,解决普洱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问题。
引调水工程,是提高城乡供水保障率的重要工程。
普洱市启动45项水源工程建设,总投资49.1亿元,完成投资19.8亿元。水源工程建成后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及水资源利用率,2016年普洱市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2.4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达到3.6%。基本实现了各县(区)中心城市饮用水达到“双水源”标准,提高农业灌溉用水量保证率,有效改善了普洱市农业靠天吃饭局面。普洱市还加强了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3年来,普洱市开展8项水系连通工程,农业用水工程建设后使农业灌溉用水得到有效的保障;城区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后,增加河道内生态基流,增大河流自净能力,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恢复城区水系防洪、输水、景观、娱乐等基本功能。
治水,一手增加供给,一手狠抓污染源治理。
为了提高普洱市城乡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普洱市开展20项污染源治理工程,其中有13项城区污染源治理工程和7项农村污染源治理工程。思茅区实施了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等建设,一、二期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主城区排水管网工程)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和思茅区污水处理厂老城区管网完善工程基本完成。景谷县实施了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普洱景谷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钟山糖厂污水治理两项工程,累计管网建设47.1公里,并改进设备污水处理工艺,减少污水产生量。在农村实施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7个示范村建设了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工程,以小型湿地生态处理系统为主,削减生活污染物对环境的直接排放,有效改善村庄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兴水 提升水环境
河水悠悠,水车慢转,花香树绿,镇沅县城补麻河与恩乐江交叉河口,原来的乱石滩、河沙地,变身为风景如画的生态湿地公园。河水经过橡胶坝的调蓄,穿城而过、环绕而行,还利用天然石等手段,营造出溪流、瀑布等景观水体系统,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过去杂草丛生的河堤两岸,如今成为鲜花烂漫的滨河走廊,是县城居民最钟爱的休闲散步之地。
镇沅县补麻河与恩乐江交叉河口生态湿地工程,以河道自然地貌为依托,以原生及新型多彩湿地植被为基础,已整理改造成为自然生态基调、适当休闲设施的湿地生态公园。公园的建设既保护了补麻河与恩乐江交叉河口生态资源,又改善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营造了湿地水景观,结合湿地休闲设施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完善了城市功能。
与水更亲近,城镇发展也更有活力。
普洱主要城镇都是滨水而居,水系穿城而过。澜沧县佛房河滨岸湿地修复、西盟县勐卡路水文化景观、江城县勐烈湖湿地修复、镇沅县补麻河与恩乐江交叉河口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把城镇河湖综合治理和水景观建设相结合,将民族文化融入水景观,不仅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水平,同时发挥出水的经济作用,提升城市品位带动沿河两岸旅游及第三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水文化景观打造,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大幅提升,与水景观相关的旅游人次不断增加。去年,西盟县勐梭龙潭国家4A级景区,涉水景观旅游人口比水文化景观工程建设前增加30%,旅游收入增加30%以上。
通过建设河流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大幅带动了沿岸土地价值的上升,形成了一批滨水文化空间和产业价值高地。保守估计,普洱市开展的各项河流综合整治和环境提升工程,对应的土地价值增幅超过80亿元。
滨水环境的提升,水文化空间的形成,也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逐渐形成“滨水文化产业”融合的城市新区,为城镇发展注入活力。
亮点
引水入城
水秀山灵
西盟佤族自治县坚持“引水入城”设计理念,并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现代水网工程,将城市建设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建设特色鲜明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西盟县的水系连通与勐卡路水文化景观工程,以勐卡路水文化景观河道为轴线,打造山水相依、流水潺潺、生态优美的勐卡路水文化景观水系;建成水系通达环绕的县城中心区域,通过勐梭河上游水系连通体系将县城城区、小龙潭及勐梭河上游流域形成串联,达到“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水秀山灵”的效果。融入地方特色的民族元素,建设成为特色性、独创性民族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
引“历史”入城,将勐卡路由西到东,通过时间线,打造佤族由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故事”入城,将勐卡路由西到东,通过故事线及人物点,打造佤族世代相传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故事节点,体验独特的佤族传说。
引“艺术”入城,将勐卡路由西到东,将佤族的文化艺术提取元素,融入到佤谷里去,将佤谷作为佤族民族文化艺术的展示平台。如木鼓文化、佤族舞蹈、佤族服饰、佤族饮食文化、佤族牛图腾文化等。
引“体验”入城,勐卡路的打造不但是佤族特色景观、地貌、建筑的打造,更重要的是人文、民族特色、餐饮、服饰、风土人情的体验之地。
水系连通与水文化景观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有利于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体现出佤族“生命源于水”的水文化精神,打造西盟城市品牌,成为生态文明——人水和谐的典范;有利于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条件,同时也为西盟县城市建设及其旅游行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新闻延伸
1
综合整治 宜业宜居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娜允镇水生态文明示范项目以芒掌村为示范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梯田生态耕种模式,推广“以陆稻为切入点,粮食安全为基础”的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广以“土司文化体验”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目前,孟连县娜允镇水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工程处于建设阶段,完成工程总投资2200万元。
梯田生态耕种模式的推广,有效地改善了水土流失状况,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增大了粮食产量。芒掌村实施改造建成的稳产水稻农田500亩、蔬菜200亩、甘蔗300亩。实现了陆稻间作玉米、与主要经济作物烤烟、辣椒、中药材(三七)等轮作的种植方式,有效解决了山区农作物单一,粮畜争地,粮烟争地等矛盾,促进了山区农业高效发展。以“土司文化体验”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将娜允古镇民族文化融入到生态景观建设当中,有效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了娜允镇人居环境。工程实施后,区域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0%以上,区域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置率达到100%,区域的畜禽粪便处置率达到85%。工程实施减少了因水质污染、垃圾污染、粪便污染等引发的疾病,提高当地群众的健康与卫生水平,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美化了村容村貌。
2
拓宽渠道 保障投入
普洱市及“九县一区”各级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保障资金全面落实,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良好的市场投融资环境。
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切实落实地方公共财政投入,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形成市场化融资机制,带动社会资本对水生态文明的投资。
普洱市深化投融资改革,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初显,建成8个县级投融资公司。创新将库塘水资源量进行融资的担保抵押模式,充分利用政府与国际金融合作平台的融资模式,积极推进重点水源工程BT建设模式,多渠道吸引社会投入;积极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市、县两级按本级留成城市建设维护税的15%计提城镇防洪专项资金,按土地出让收益10%计提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水资源费专项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比例不得低于60%,水利投资项目营业税原则上全额反哺水利建设。在资源使用制度上建立有偿使用制度,明确“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用于补偿集雨区群众由于水质保护所付出的经济成本。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期间,普洱市实际开展了169项工程建设,总投资为123.4亿元,完成投资66.9亿元,其中社会融资18.5亿元,占完成投资的27.7%。
3
节水优先 精细用水
节约用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水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初期,普洱市就建立了全市各县(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红线,确定2016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62.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试点前提高0.088的总体目标。
为此,在试点期间,普洱市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和计划用水管理,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下发了各县(区)用水计划指标,对取水户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建立市级重点取用水户监控名录,着力推进节水设施建设;严格执行节水强制性标准,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工作,提高农业节水灌溉水平,在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开展整碗高效茶园节水示范工程,在景东县文井镇文板村开展农田灌溉节水示范工程;加强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通过开展老旧管网改造和检漏,实施高、低、平峰供水调度、合理控制管网压力、加强计量管理和定期检修,努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通过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有效地推动了各类节水措施的实施。到2014年,实现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81.3立方米/万元,较2010年下降62%,降幅超过年度考核目标值;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98,大于年度考核目标值(≥0.46),节约用水水平大幅提升。
云南日报记者 李汉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