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红土地上守望者
陈兴片(右二)在田间传授种植技术
心中有爱 广袤田野上大展科技抱负
春天来了,播种的脚步近了。一大早,宣威市宝山镇农技中心主任陈兴片就驾车来到镇东北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布置今年的新种推广问题。
自从1983年踏上宣威市宝山镇这片土地,陈兴片已在这里和农作物打了34年的交道。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
1983年,20岁的陈兴片来到宣威市宝山镇,从此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从小就对农业感兴趣。”陈兴片说,“我们这里主产洋芋、苞谷,但种植都很粗放,产量很低。当时我就想,如果懂得农业技术,一定能把庄稼种得更好,可以帮助农民多收粮食。”
就这样,陈兴片儿时的愿望变成现实,走出校门后,来到了田野间。与田野为伍,有人看到的是枯燥,感受到的是辛劳。而陈兴片因为心中有爱,因此看到的是希望,感受到的是幸福,这也是他情系乡土、钻研农业科技的动力所在。
1984年,他在宝山镇首次推广水稻扣种稀播薄膜育秧技术。为打开局面,月薪仅有15元的他以私人名义贷款240元,买了6筒薄膜帮助群众育秧。试验结果成绩显著,在曲靖农科会上受到表彰。
从此,他步步为营,在科技兴农之路上执著而坚韧。1986年,宝山搞科技联产承包责任制,挂钩的乡镇干部由村委会自主聘任,全乡16个村有12个争着聘他。考虑到他能力强,镇领导把他安排到边远的高寒贫困村乐红,帮助乡亲们发展生产。1989年,他参与搞杂交玉米制种500亩,亩产值达1200元,是一般玉米的三倍多。1990年,他参与搞马铃薯掰牙快繁试验,创造“一个马铃薯繁殖出600公斤马铃薯”的奇迹,为种薯繁育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2000年,陈兴片被任命为宝山镇农科站站长。这一年,他在宝山镇的农户中试种的500亩马铃薯“高垄双行”获得巨大成功,马铃薯亩产从常规1.8吨提高到2.7吨,商品率从15%提高到43%,每吨价格从600元提高到1400元,马铃薯亩产值超千元成为现实。更有意义的是,这项技术使一向产量很低的乌薯也实现了翻番,亩产量从5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目前,“高垄双行”种植技术已从500亩推广到2万亩,成为后来曲靖马铃薯种植主推的技术。
为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2003年,陈兴片在宝山镇建设国家级科技示范场,建起了一个集引、育、繁、推、售、储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将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办进田间地头。陈兴片筹集到资金180多万元,投资90多万元从4.5公里外引来水源,既解决了3000多农户的饮水问题,又解决了3000多亩农业灌溉用水。同时,从省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引进40余个马铃薯品种,在示范场年繁育脱毒原种320吨、一级种720吨;繁殖优质种薯200亩,产量240吨,年产值138万元。创造出了亩产4.16吨的高产纪录。2006年,示范场获省政府“国家级科技示范场百星奖”。
2003年,镇里搞干部调整,组织上找他谈话,他却说,我就在这里搞农业吧,我有一个农科人员的本色。
这一干又是14年。
精准发力 “转心乌”助农户走上致富路
品牌是农产品的效益杠杆,需要精心培养和打造。对于农产品来说,要走品牌之路,不但需要付出,更需要眼光。
一直以来,马铃薯都充当着大众食品的角色,市场商品率很低。如何提高马铃薯价值?陈兴片经过充分调研后发现,由于当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限制,马铃薯运输不便,销售半径不大,外来厂家的收购量也十分有限,农民要想靠它赚钱很难。但马铃薯产业是当地农业的传统支柱,事关千家万户的生活维系,值得花心思研究。想来想去,他认定了一点,如果想在市场中实现突围,就不能搞大路货,要做出品牌,发展省内外市场。那么,在众多的马铃薯品种里面,谁可担当品牌重任?仔细比对后,陈兴片从当地传统的特色品种乌薯中找到了突破口。
2002年,宝山镇农科站成立了曲靖市第一个马铃薯协会,从省农业厅争取到项目资金40万元,从曲靖科技局争取到3万元,开始了乌薯的繁育工作。
好产品总算打开了好前景。2003年,宝山镇乌薯获广州食品工业博览会金奖。2007年,宝山镇农科站注册“紫云宝土豆”商标,成为宣威首个特色薯品牌。因为乌薯打开了局面,客商纷至沓来,乌薯价格从每公斤0.8元提升到4元,产品在广州、上海和四川等市场供不应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36元增加到4880元,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在陈主任指导下,我租了300亩地种马铃薯,常年运销马铃薯1000吨。”安益村马铃薯种销大户杨兴武说,“我购买了一台分拣机,大到七八两的、小到拇指大,分级后全部作为商品销售。可别看不起拇指大的‘珍珠薯’,它的价格是一般马铃薯的四、五倍。去年,宝山镇与江苏无锡的商家达成加工珍珠薯的合作协议,生产加工珍珠薯360吨,使过去喂猪都嫌小的马铃薯成了抢手货。当地收购价是每公斤1.2元,运到厂家是1.7元,加工成珍珠薯后就增到12元。”
安益村地处山区半山区,群众增收门路少,有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里资源少,产业单一,农民挣钱难。如今,马铃薯成了安益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户均马铃薯年产值超万元,2016年以来,有3户产值超10万元,24户产值在5至10万元之间。一个原本用于维持生计的传统低端产业,一下子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得力助手。
“安益村土地原来很贫瘠,种别的不行。自从发展马铃薯产业后,我们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种马铃薯25亩,年收入3万多元,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成为我奔小康的重要手段。” 农户缪应恒说。
“乐红村是高寒贫困村,陈主任帮助我协调资金、深耕土壤、解决销路,建成脱毒薯基地360亩,种植马铃薯1150亩,最高亩产达3.38吨,创宝山马铃薯高产纪录。”来到乐红村,在全国种植大户俞明良家,他说:“在陈主任的指导下,我创办的宝乐专业合作社获省科技型经济合作组织称号,我成为省先进科技示范户、全国粮食种植大户。”
目前,仅宣威市宝山镇常年种植马铃薯就达5.2万亩,产值达1.2亿元,形成产加销一条龙体系。
从点滴做起,三十四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坚守,以老黄牛精神,不断创新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再引领群众用科技发展特色产业,终于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为广大农民群众找到了条致富之路。2010年,他获“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村基层科技工作者”。2017年,经评选推荐,陈兴片获全国100名“最美农技员”称号。
云南日报记者 蒋贵友 通讯员 沈良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