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党支部”架起连心桥
支部建在漂浮的船舱里,18名党员来自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他们共同学习,互相帮助,抱团发展——
春节前夕,罗平县鲁布革乡舌坡社区三江口码头异常的忙碌,社区党支部书记韦会林和众多养殖户一样,正在忙着卖鱼。
“今年水位比往年高了五六米,养殖条件比往年更好,鱼的价格也比去年要高一些。”韦会林高兴地说。
在码头的屯船上,一面党旗迎风飘扬。屯船的木墙上,“中国共产党滇黔桂跨省区漂流支部委员会”几个字格外醒目。船舱里的党员活动室墙上挂着党旗,桌上有序地摆放着党员读物。
三江口码头在鲁布革乡舌坡社区中寨居民小组辖区内,这里地处滇黔桂交汇处,有鸡鸣三省之称。从1998年天生桥电站建成蓄水后,高峡出平湖,横跨滇黔桂的万峰湖应运而生,大批养殖户随之出现。
韦会林是其中较大的养殖大户之一。1998年,他用移民安置款来发展养鱼,由于勤劳肯干,善于钻研,规模渐渐扩大,成为养殖户中的佼佼者。为了方便养殖,他把两张铁船绑在一起,搭建了一艘可供人食宿的屯船,飘泊在岸边,像一个移动的家。
随着养殖户的增多,三省养殖户之间争夺水面的矛盾也暴露出来。“到了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我们的网箱和屯船就顺着水位向下飘移,飘到了贵州、广西境内,和他的网箱并在一起,引起了矛盾。”说起以前的经历,韦会林说,“时间长了,我认识了几个党员,大家在一起就聊到了共同的利益,我们要用你们的水面,你们要用我们的码头,何不成立一个支部,既方便大家学习,又方便调解三方出现的纠纷。”
韦会林把这个想法跟镇党委作了汇报,得到大力支持。2013年7月,来自云南舌坡社区、广西八大河、贵州安沙的三方基层党员,在韦会林飘浮的“家”里,举行了滇黔桂漂流党支部委员会成立仪式,由韦会林任党支部书记,贵州、广西的社区党员分别出任副书记。
漂流党支部成立后,不仅在调解纠纷上发挥了大作用,还对养殖户共同防治疫病、抱团拓展市场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党员分散在三个省区,党支部每个季度开一次会,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支部召集党员学习鱼病防治技术,哪个地方的鱼出现了病情,大家就赶去会诊,出主意想办法。同时,还要对养殖户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禁药物立即制止,为的是保证鱼产品的质量。大家还交流信息,哪种鱼好养,哪种鱼好卖,哪里市场好,互相提醒。
韦会林是当地的订单大户,有公司专门为他销鱼,而贵州、广西的一些小养殖户没有订单,经常出现卖鱼难,韦会林就会帮他们销售。这些年来,韦会林已累计为散户外销了上百吨鱼。
现在,流动党支部已从最初的3名党员,发展到18人,其中云南7人、贵州3人、广西8人,涉及三省区四个社区。党支部在韦会林的带领下,化解纠纷,消除矛盾,拓宽市场,做大产业,在滇黔桂大地上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同奔小康的连心桥。
为了保护万峰湖的水质,渔业的养殖面积正在压缩,对此,韦会林早已有了准备。“我计划在春节后的菜花节期间,在码头上发展农家乐,开辟一条新的致富途径。”韦会林说。
云南日报记者 蒋贵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