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用心守护 爱洒山乡
在公益组织工作10年后,李俊选择告别城市,返回家乡——
用心守护 爱洒山乡
李俊走访困境儿童家庭并开展公益活动
“看到日渐凋敝的村庄,目睹村子里人和事的变化,我无法再熟视无睹、无法再等待!”
当过兵,在国企工作时经历过下岗,在外企打过工,曾在早教机构工作过,李俊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2001年,不甘现状的他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闯入”公益机构,服务流浪儿童,在我省首家获民政部认定标准化建设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他一干就是10年。
工作后的李俊每月都会回自己的老家——武定县高桥镇唐家村,去看望爷爷。平时村里农忙时节、村民婚丧嫁娶等场合,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爷爷常叮嘱他,没事别总往村里跑,要照顾好在昆明的小家庭和工作。然而,看到原本120多户500多人的热闹村庄,现在仅剩下不足100人,且多是留守老人、孩子及少数妇女,就连村中老人去世,要送葬却难找到几个青壮年出力时,李俊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真正让我不能继续等待和整夜睡不着的是几件事情。”李俊神情凝重地说,过去几年,村里曾陆续有老人因孙辈教育问题及赡养问题而发生家庭变故;发小的母亲因老伴去世后独自在家,儿女都在外打工,老人缺乏亲情陪伴,在田地里干活时放声大哭……
村庄一天天凋敝的情形,村民们的遭遇,让身为社会工作者的李俊,无法再熟视无睹,无法再等待。
“时间不等人,孩子在成长,我要为孩子们孤独的成长路减少坎坷!”
2015年3月,李俊在武定县注册了全县首家公益机构——云南武定县正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年5月,他辞去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主任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家乡的公益事业中。
机构初成立,没有资金及办公场所,李俊便想到了家里的老房子——高桥镇唐家村5号。“打开门锁,蛛网密布,草长得快有人高。在院子里抓了8条蛇,还发现许多老鼠洞……”他借了6万元钱,将这座闲置了20年的老宅进行翻修改建,成为以后的社工服务站和留守儿童之家。
由于社会公共空间的不足,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学校在教学和学校之外的心理和生活方面难以跟进,使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和亲子关系上亲情疏远的状态,面临着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问题的挑战与考验。
机构成立之初,李俊带领由3名全职社工、3名兼职选派社工以及15名核心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在当地陆续开展工作。深入探访后,大家发现困境儿童的家庭由于遭遇天灾人祸及家庭变故,孩子们缺乏关爱与帮助,学习、生活和成长面临极大困扰。
“一次在高桥镇石腊它片区的寄宿学校,我看见一名6岁的孩子跟随哥哥姐姐住校,因路途遥远,一个学期才回家几次。另一次,我了解到一个单亲女孩因家庭窘困及学业困扰,躲在被子里哭甚至企图自杀。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返乡陪伴孩子们的选择是对的,我要为孩子们孤独的成长路减少坎坷!”此时的李俊,坚毅的脸庞下透露着内心的柔软。
“每次回来看到服务中心的灯亮着,心里暖暖的,这是我的家,是心归属的地方。”
机构成立以来,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政府、社会资源,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的陪伴支持体系,为其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社区、学校及社会环境。
同时,以推动当地社工人才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助力当地扶贫济困为方向,配合学校社工和村庄发展,援建心理健康辅导室、运动场等,筹措物资和资金用于困难群体的紧急援助,结合个案社会救助、小组工作与社区陪伴支持的方式展开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关爱服务……
3年来,李俊和团队成员跑了全县11个乡镇中的9个,走访了300多个家庭并资助了其中150多个家庭,累计进行了2580人次的家访,共识别出240名困境儿童进行资助和陪伴,为他们提供上学交通补贴及紧急援助金等资助,有效避免了边远山区的孩子辍学,帮助他们在面临家庭突发事件时渡过难关。
“目前,我们每月去探望与陪伴30多个孩子,明显感到了孩子们在安全感和自信心上的变化。”李俊说,机构先后实施了壹基金儿童安全减灾小课堂项目;中央财政的社区扶贫项目、民政部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武定县项目和省妇联儿童陪伴项目;以及香港乐施会、北京银杏基金会等的儿童教育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社科院研究课题)留守群体的武定调研子项目;与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万人计划”大学生青年领袖营暑期计划等,累计筹资150万元资金,加上与基金会合作执行了接近1000万元的捐赠物资(壹基金儿童壹乐园球场等)在云南山区。超过120名志愿者和6名全职社工为孩子及其家庭服务,项目至少使12500人次的学生及185个困境家庭直接受益。
如今,昔日荒草丛生的老宅里,每天都有二三十名儿童前来参与活动。寒暑假期,来自香港、台湾、北京、上海等地的实习生及青年志愿服务者参与社会实践,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过去寂静的村庄,处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
3月1日,送走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的志愿者,李俊马上投入到机构繁杂的事务中——申请基金会资金、申请中央财政及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和大家共同制定团队建设年度计划及服务计划……
满天繁星,月光洒在路上,照亮着前行的道路。服务中心的灯亮着,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这是我的家,是心归属的地方。”李俊相信,农村是青年和社工开展公益创业和社会服务的广阔天地,他打算依托正心的平台支持更多的青年人来此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投身陪伴困境群体,守护村庄,守护乡村的希望。
云南日报记者 张馨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