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年 | 云南年货节“触网” 力促农产品上行
【背景】1月23日,云南省首届电子商务年货节开幕。开幕仪式上,京东与云南在多个领域达成新的合作,并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永胜县现场签约。电商巨头和云南牵手,打造出的年货节,让更多年货“触网”,也为这个春节带来了属于线上经济的独特年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相关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孕育新动能。
今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绿色食品牌’”,并强调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示范园区和冷链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高铁快运、智能仓储。推动全省建制村通邮,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
【问题】过去,分散于小镇山乡里的特色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一直有着“买贵卖难”的烦恼。如今,电商和云南年货“相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又将如何帮助更多“藏在闺中无人识”的“好酒”,走出大山,与更多人分享?农产品上行成为一个新选择。农产品上行是指以农村电商为媒介,打开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特色农产品从田间直达全国百姓餐桌的一种运营模式。
牵手,云南特产搭上电商快车
“花卉价格便宜,种类也多。马上要过年了,我筹划着网购云南的花卉产品,馈赠亲友。”天津姑娘申妮,大学在云南就读,毕业回到天津,她常利用电商平台网购云南特产。去年过年时,申妮就选购了便于存放的云南干花送人。
深圳的网友@Kilo君,喜欢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云南的水果,不论是橙子还是昭通“丑苹果”都是她重点购置的年货。“我觉得云南的水果比较好吃,价格也合理。”像申妮和@Kilo君这样,喜爱云南特产的消费者还有很多。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2017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称,2017年前11月,云南凭借农产品销售优势迈入全国农产品销售榜单前10名。普洱茶、滇红、三七、石榴、菌类、鲜花和多肉植物等,成为云南人最赚钱的农产品。
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农村网络零售额224.77亿元,其中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96.91亿元,全省农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线上竞争力较强。搭上电商平台的快车,香醇的普洱、可口的褚橙、鲜美的野生菌,走上了天南地北食客的餐桌。在这背后,是云南省相关部门和电商巨头等“伯乐”通力合作,搭建相关平台、下沉渠道,串联起的一张连接消费市场和村庄城镇的电商销售网络。
“永胜县是第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但物流不畅一直是农产品上行的瓶颈。此次与京东签约,希望能借助其销售和物流平台,帮助永胜种类繁多的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永胜县工业经贸和科技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友金充满期待。在今年云南省首届电子商务年货节开幕式现场,京东发布的一系列和云南相关的合作项目,受到各方关注,该项目也将把“云品”出滇的网络织得更密。
这并非是京东和云南的首次“牵手”。省商务厅副厅长朱非表示,自2017年7月省商务厅和京东集团签署《电子商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云南省产业优化及推动“云品”出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合作成效。目前,京东开设了云南农特产馆、云南馆、普洱馆、丽江馆、昆明馆、大理馆、红河馆、蒙自馆、寻甸馆等15个云南特产馆,助力云南农特产品网络销售和推广,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致力于通过线上平台,挖掘“云品”魅力的,不仅有京东。去年2月,云南省与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合作委员会。自此,农村淘宝业务在全省全面铺开。线下,阿里巴巴集团在云南建设了27个县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1490个村级服务站。线上,淘宝“特色中国”开设了曲靖、玉溪、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13个地方馆。云南的线上开馆规模,位居西部第一。
统计显示,目前在淘宝、天猫和京东3大平台入驻的云南农产品电商网店已近4万家。目前,云南一大批涉农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殖大户等,都在积极抢搭电商平台的快车,开展网上销售。
探索,打造响当当的“云品”品牌
漾濞核桃、古法红糖、大理紫皮大蒜……在一家滇派食品的网络专营店里,各种云南特产琳琅满目。针对即将到来的春节销售旺季,该店提前准备了年货包装,开始了备货。网店客服小张介绍,他们的店铺已经开了7年,商品来自云南多个县市区。虽然公司设立在昆明,但他们与货源地农户达成了协议,还在当地建造了集种植、采摘、包装、运输为一体的基地。接到订单直接从基地发货的模式,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以更低的仓储和物流成本,轻松地“闯”市场。
除了昆明,电商企业在云南各个州市遍地开花。根据省商务厅的统计,2015至2017年期间,我省通海、宾川、剑川、南华、玉龙、蒙自、永胜等56个县(市)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截止2017年8月,全省已建立1个省级、14个州市级、104个县区级、586个乡镇级别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站),371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截止目前,全省建立了43个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为优化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提供了支撑服务。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各地“大开脑洞”,根据产业发展、地域特色,打造品牌;探索因地制宜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让一批原本就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叫得更响。
文山市为做大做强三七品牌,积极鼓励以三七为核心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开展网络销售。仅2016年,该市以三七为主的农产品网店已达1246户,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其中,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5家。在 2017年“双十一”全球狂欢节土特产热销榜中,三七更高居全国第四位。
宾川县则着眼品牌培育,为宾川水果注册“宾果儿”商标,采取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统一品牌、统一经营,探索出了县域特色农产品的线上营销模式;剑川县依托传统木雕产业,举办互联网木雕大赛,将“粉丝经济”带进农村;南华县发挥野生菌产业优势,扶持本土电商企业,打造“蘑菇城”网络展销平台,线上销售松茸酱、松露酒等深加工农产品,赢得市场口碑。
省商务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5年和2016年,我省各示范县共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5个、绿色食品认证38个、有机食品认证18个,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个,培育地方品牌36个,注册各类商标200余件。2017年上半年,我省15个示范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共计30亿元左右,平均增长率40%左右;农产品上行交易额共计5亿元左右,平均增长率50%左右。
除了打造品牌,各地还摸索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借助线上销售的优势,让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加透明和放心。其中,腾冲市通过搭建农产品追溯与监管体系平台,为8家企业,茶叶、果脯、腌菜、茶油、长山药等5个品类产品,提供了质量追溯服务。宾川县在打造培育“宾果儿”品牌的同时,初步建立符合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冷链体系和流通追溯系统。目前,已接入农产品备案企业35家,运用溯源系统企业28家。宾川县葡萄、柑桔、蚕豆、石榴等4种农产品,可通过溯源系统进行品质追溯。
破题,补齐短板拥抱线上销售
惊人的销售增速、快速成长的“云品”品牌、消费者的好评……电商和云南特色年货“相遇”,带来一片热闹。而这背后,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线上销售的云南年货多为特色农产品。据行业不完全统计,云南八成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均采取常温运输,损失率高达25%-35%。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仅为5%。流通环节的高耗损,导致全省每年有近百万吨果蔬腐烂,总价值近100亿元。
运输环节的高成本,是云南年货拥抱线上平台绕不过的一个痛点。据不完全统计,因为仓储物流、交通网络、配送体系等基础条件薄弱,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不完善,我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费用占到总成本的70%,而国际上这一占比的平均值仅为50%。
如何补齐短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电商网络体系。具体来说,按照国家部委关于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部署要求,云南将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同时,还将统筹结合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和电子商务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形成云南农村电商发展“一盘棋”的格局,实现全省所有州市、县区、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全覆盖。
“之后,我们将引导相关电商企业利用现有客运站、交管站、收购站、乡镇邮政局等设施和已有存量用地,实现农村物流共建共享。鼓励探索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整合配送模式,避免重复配送、多头运行。”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举措,我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快递服务网络。此外,我省还将扶持和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电商主体。根据各地实际,推动“一县一品”农村产品进行规模化、差异化、品牌化的线上销售。同时,还将大力推广“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物流企业+加工企业+电商企业”的农产品上行模式。“这些举措,将助力以农业特色产品为代表的云南年货,敞开怀抱,更好拥抱线上销售。”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韩成圆 关喜如意(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