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变,废墟上建起幸福家园

2018-01-23 13:07:29   来源:云南日报

远眺新城

  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致使鲁甸县部分乡镇村庄被埋、民房毁损。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凭借超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如今,鲁甸干部群众书写了一曲从灾难到辉煌、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楼房花园院子里,74岁的邹体富和71岁的老伴甘正芬带着一岁的孙子玩得正高兴。

  “3年前,总书记来看望我们,他就坐在我和老伴的身旁,拉着我们的手问寒问暖。”在宽敞明亮的一楼客厅里,邹体富和甘正芬告诉记者,他们老两口仅花了1万多元就住进了90平方米的新房,旁边是二儿子邹家贵家的新房,日子是越过越好。抱着孙子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幸福的笑容绽放在夫妻俩满是沧桑的脸上。

  龙头山镇沿河村甘家寨在地震中整个村庄全部被掩埋,民房全部毁损,全村270人中21人遇难、31人失踪、45人受伤,被称为地震中“消失的村庄”。灾后恢复重建中,根据群众意愿,龙头山镇在龙泉社区拿出最好的地块建成了新的甘家寨。

  涅槃重生的甘家寨是鲁甸灾后重建的缩影。

  3年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鲁甸灾区时提出的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帮助指导下,在各方救援力量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取得了优先实施民房重建,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突出加强民生设施重建,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重建,发展支撑更加坚实;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灾害防治,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大力弘扬主旋律,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7个方面的成绩。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云南答卷”,书写了从灾难到辉煌、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这场气壮山河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展的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灾区的 “云南实践”。

  “用身影说话,用行动指挥。”在地震造成的废墟中挺立,从地震带来的阴影中崛起。3年来,根据国务院出台的《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关于支持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省委、省政府编制了《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紧盯恢复重建这一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始终把灾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实践 “省级统筹、市负总责、行业指导、县区落实、部门监管、业主负责”的灾后重建新路子。组织上万名党员干部深入灾区开展“八包八保”,团结带领灾区干部群众感恩自强、砥砺奋进、坚韧求成建设安全美丽新家园。全面实现了“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生态改善、设施改进、经济发展,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的重建目标。

  如今的地震灾区,昔日疮痍满目的废墟上,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沥青路蜿蜒山间,一栋栋安全漂亮的楼房奇迹般崛起,一处处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集中安置点飘荡着欢声笑语,一所所花园学校书声琅琅,一个个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兴起,浴火重生的百万乌蒙儿女喜笑颜开满怀信心走进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

  云南日报记者:蔡侯友 沈迅

数 说

  1771个 263.7亿元

  截至2017年11月底,鲁甸6.5级地震昭通、曲靖两市5个受灾县区1771个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263.7亿元

  31.8万户 4个 70个

  31.8万户受灾群众于2016年春节前全部搬入新居;龙头山、火德红、包谷垴、纸厂4个重点集镇的70个民房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

  1469.5公里

  改扩建、新建公路1469.5公里,形成贯通灾区的高速公路环线和救灾生命通道,灾区提前实现“两小时交通圈”。

  243个 8869户

  对243个灾害防治项目进行治理,8869户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搬迁避让。

  8.7% 31.8% 10.9%

  昭通市4个受灾县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358.8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16.05亿元,年均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从2014年的236.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10.81亿元,年均增长31.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638元增加到2016年的8146元,年均增长10.9%。

  30年

  重灾区龙头山镇和纸厂乡综合发展速度提前近30年。

  云南日报记者:蔡侯友 沈迅 整理

讲 述
“救命树”成致富树

  讲述人

  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原支书,现龙头山镇副镇长 谭德军

  “小小花椒树长成了致富大产业”。作为光明村的“花椒支书”, 我每天都要到地里转转,看看花椒树的长势。2015年,在原有8000亩的基础上增植1万亩,光明村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仅种植花椒,村民人均收入就达6300余元。结合光明村花椒产业规划,在村里原有基础上,建起了占地55亩,有300多个门面的光明村花椒市场和村级花椒专业贸易市场,新市场投入使用后交易量增加三成,为花椒村产业发展拉长了产业链。

  “地震中的救命树又成了脱贫致富树,小康路上的希望树。”如今已是龙头山镇副镇长的谭德军说,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昭通把花椒产业作为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来抓,2017年全市花椒种植面积116.48万亩,投产面积58万亩,干花椒年产量2299.3万公斤,年产值近20亿元,占全国面积和产量的10%以上,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基地+市场+农户”的青花椒产业化发展链。鲁甸更是把花椒产业作为灾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点产业来抓,2017年,全县花椒种植21.1万亩,产值7.5亿元,震中龙头山镇花椒种植面积7.5万亩,进入盛果期的3万余亩,实现年产值1.86亿元。

“六次搬家”为哪样

接通“光明线”

  讲述人

  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 李善云

  2017年8月17日,一个难忘的日子,也是我们第六次搬家。震后3年,我们龙头山镇政府办公场所先后搬了6次家,从帐篷、临时板房、板房“政府”、宿舍“政府”、民房“政府”,到现在的新办公大楼。如今,100余名干部职工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成为龙头山镇恢复重建中最后建成、最后搬迁的基础设施项目。

  鲁甸6.5级地震造成了龙头山镇的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全部倒塌,7名镇政府职工在地震中遇难,整个办公区域沦为一片废墟。地震当晚,省委、省政府在灰街子冒雨召开会议,镇党委会在龙泉中学楼梯上立即召开震后第一次会议,及时传达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开展抢险自救,让群众心中有了“主心骨”。

  震后第二日,在集镇老街片区的村民宅基地上,两顶帐篷、6把太阳伞、一幅临时办公点布标组成了帐篷“政府”,让惊慌失措的受灾群众找到了“家”。8月15日,随着救灾工作深入推进,镇政府在集镇老街上搭建4间活动板房,眼睛布满血丝的镇干部职工,也有了一个可以坐下来办公的地方。

  到了10月初,抗震救灾及过渡安置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镇里在骡马口社区搭建了板房“政府”。龙头山镇的夏季炎热潮湿,板房里更是像蒸笼一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随着恢复重建工作启动,一件件繁重任务接踵而至,但是大家不叫苦不叫累,在板房里工作和生活了近一年。

  2015年8月,为保障民房重建用地需求,板房“政府”又一次搬“家”,腾出地块为民房重建让路。地震中幸存下来的老龙泉中学学生宿舍,成了镇政府的新“家”。

  2016年9月,镇政府再次为安置群众让路,搬到了营盘村租用民房办公。

  震后3年,灾后恢复重建接近尾声,民房、学校、医院等重大民生工程全部投入使用,所有受灾群众纷纷入住新居开始新生活。此时,镇政府100余名职工六易其“家”之后,终于搬进了新建的办公楼,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手扒崖”变通途

山区的孩子通过网络认识外面的世界

  讲述人

  鲁甸县火德红镇银厂村支书 沈礼洪

  “手扒崖”位于火德红镇银厂村,一边是奔腾的牛栏江,一边是刀削般的悬崖峭壁,此处仅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行,长约5公里、宽约30厘米,只能容1人行走。长期以来,村里的机车、南筐、银厂、李家山4个村民小组6000余名村民出行,只能手扒悬崖、屈身通过峭壁,稍有不慎便会落下悬崖,村里祖祖辈辈都称这道山崖为“手扒崖”。

  如今,经过武警交通部队官兵两年多的努力,这条“猴子过路穿脚笆,老鹰飞过流眼泪”的“手扒崖”公路终于天堑变通途。非常感谢部队官兵帮助我们打通这条致富路,不仅结束了多年来村里不通公路的历史,还帮助我们实现了世世代代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山里的农产品拉出大山销售,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云南日报记者:蔡侯友 沈迅 整理

(照片均为云南日报记者 李秋明 黄吉吉春 摄)

编辑: 王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