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历时17年破解农作物病虫害难题
成果运用于上亿亩土地
朱有勇院士领衔项目获全国科技进步奖

2018-01-20 14:30:41   来源:云桥网

  

  既不使用农药,也不破坏生态系统健康,通过多样性种植,筑起植物病虫害防火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领衔的项目组以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及应用破题,历经17年科研实验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17年来,项目组建立了12项作物多样性控病技术,成果广泛用于云南省多个县市区4000万亩及全国6000万亩的土地上,累计应用面积超过3亿多亩,促进农民增产234.4亿千克,增收278.1亿元,百万农民直接受益。日前,该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学搭配多样种植 为植物筑起病虫害防火墙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种植了约4.6万个水稻品种,目前减少至1千余个,而小麦也由1.3万个品种减至500余个,玉米更是从1.1万个减至150余个。这些品种的减少带来的是农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也随之增加。“同样的品种在一片土地上种植,只要有一块植物生病,那么就会影响一整片,造成大规模的病虫害。”在朱有勇看来,品种单一化是造成现在农户大面积使用农药杀虫的根本原因,而使用农药不仅仅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健康。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虫害的观点,并加以研究论证和推广。什么样的农作物才适合一起种植和生长呢?“就像两个人谈恋爱,我们把合适一起生长的作物也搭配起来。”项目组把玉米和土豆结合在一块地里播种, 先种一排玉米,旁边种一排土豆,再种一排玉米,这样交叉种植,从病虫害、空间结构到时间配置但各方面都搭配的很合理。两种农作物的病虫害不同,也不会互相传染,形成了植物的病虫害“防火墙”。

  田间地头示范推广 成果运用于云岭大地

  从水稻到玉米,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作物多样性技术如何才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项目组常年蹲守在田间地头,从种植方法到栽种效益,一遍遍和农民讨论。

  和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相比,农民更愿意选择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栽种。而生物多样性技术恰是一项能带不更大收获的种植技术。项目组提出的“天拉长、地拉大”的观点,使粮食和经济作物可以一块儿地里高效生长。朱有勇举例:和玉米和土豆都是5月中旬播种,但项目组建议农民们在3月初就播种土豆,到了6、7月降雨高峰期时,一部分土豆已经可以收获,价格也卖得好。“把降雨和发病的高峰期错开,把天拉长,能获得更好的收益。”

  云南多为山地,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作物病虫害防治包括了病虫害检测、诊断、买药和施药等多个环节,对山区或半山区广大农民实施难度大。而现在通过作物搭配、行与行之间的比例及播种配置等措施,就能一次完成简化技术。”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与实践,完成了简化技术,让农民易学易做。为了能让老百姓易懂,他们还编写顺口溜,开展样板地示范等活动。

  正是在项目组的努力推广下,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关键技术如今在云南和全国农村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国际上都成为成功典范。

  记者:关喜如意(云桥网)

编辑: 李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