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大发布9大科研成果
1月11日,云南农业大学召开2017年科技工作会暨创新成果发布会,公布了包括“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三七林下有机种植技术”在内的9大科技研究新成果。
据悉,2017年,学校新增各类科研项目402项,在研项目1579项,在研项目经费6.3亿元。其中,杨生超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三七生态种植技术与大健康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获准立项公示,实现学校“十三五”以来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首次突破。该校2017年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4项,申请专利326件,授权专利137件,7种植物的12个新品种及1个动物新品种通过审定或登记。学校植物与动物科学首次进入了ESI全球排名1%的学科,成为云南省4个进入ESI全球排名1%学科的高校之一。此外,通过团队平台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3位教授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位教授新增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新增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动物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省级创新团队。
基因编辑与体细胞克隆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魏红江教授研究团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建立了以猪为主的高效且稳定的动物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体系,开展异种器官移植、人类重大疾病小型猪模型、基因功能验证等研究,成功克隆出世界首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活性灭活猪。
三七林下生态种植
云南是三七的主产地,产量占到全国的98%。但是,三七种植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连种会导致坏死和枯萎,就算间隔10~20年也难以消除,面临“无地可种”的困局。该校朱书生教授团队,根据物种多样性相克相生原理,构建了针叶林下三七生态种植技术,实现了三七林下生态种植,解决目前三七安全性和品质欠佳的问题,缓解目前农田无地可种的局面。2016年试种5亩,2017年示范500亩,今年计划推广2000亩。
米线保质期延长16小时
米线,是很多昆明人的最爱,但新鲜米线的保存一直是个难题,市场上都是散装米线,卫生问题堪忧。云南农业大学的一项创新成果可以把米线的保质期延长16个小时。该校和劲松团队开发了新型协同杀菌技术,可以用在果蔬、水产品、野生菌、米线、生食火腿片等鲜食或贮藏保鲜食品上。
记者:陈怡希(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