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仰光唐人街做美食的小妹的一天
上午9点,仰光的气温徘徊在25-30度之间,但是行走在路上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丝丝的灼热。莲香和玉珍从厨房提出一只黑桶,有些沉,里面装着的是前一天晚上就泡着的黄豆。
这就是莲香和玉珍一天的开始。
“在仰光买不到这样的黄豆,”莲香有些害羞,和玉珍一起拎起那只装满黄豆的黑桶,“这些都是从老家带来的。”只容得下一人的楼梯,她们只好一前一后,让那种黑桶有节奏地在两人之间晃动。
莲香和玉珍穿梭在唐人街的一条条街道里,气温开始逐渐升高,玉珍带着黑色帽子,额头开始渗出汗水。她们发现整个唐人街只有这一家店可以磨豆浆,每天早晨的第一站便是这里,把那一桶豆子送进商铺里的小隔间之后,食材的采购才算是正式开始。从一月开始在唐人街也是摆摊一来,她们也已经知道了这几条街上哪一家的菜便宜,哪一家的肉新鲜,哪一家的最好讲价。
莲香和玉珍从小一起长大,相比别人说她们是闺蜜,她们好像更愿意说自己是发小。在来唐人街摆摊卖豆浆之前,莲香在服装工厂里做着服装打版的工作,玉珍则是做一些中缅翻译的工作。和所有人一样,她们向往着更好的生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仰光站稳脚跟,两人就商量着来唐人街的也是摆个小摊子,买一些别家没有的美味。酸辣粉、饵丝、麻辣鸡脚、傣式土豆拌饭……但是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一杯杯新鲜的豆浆。
莲香已经和菜市上的小贩熟悉了,像朋友见面一样打着招呼,她抓起几根常常的豌豆苗,回过头用方言把价格告诉玉珍,玉珍只是皱了皱眉,莲香就笑着把菜放下,换了另一家摊位。肉店的老板看到她们就从店里迎了出来,招呼着肉摊上的员工赶紧把她们需要的鸡肉切好打包。三十多分钟,两只手上提着大大小小的袋子,她们又回到磨豆浆的店铺,那只黑桶里本来被水浸泡着炸开了花的豆子,变成了白花花的豆浆,她们更小心地拎起那只桶,一左一右地把豆浆护在两人中间,但是每走一步,桶也比之前晃得更厉害。
天气太热,莲香和玉珍商量着去冷饮店喝些冰凉的果汁,到路口拦下了一辆三轮脚踏车,让人先把一个上午采买的东西送回家,两人快步走进了冷饮店,坐在店里商量着一会要去重新购置的装豆浆的杯子。
或许是因为仰光的气温越来越高,再加上之前买来的杯子质量也有些不好,放在摊位的杯子自己就裂开了。其实如果塑料的或者是一次性的杯子,她们就可以节省下一些钱来,但是常来喝豆浆的顾客不太喜欢用那样的杯子,也常和她们说,要她们买一些好看的玻璃杯来装豆浆。
回到家之后,玉珍和莲香开始生火,准备煮豆浆,她们把厨房的门紧紧关上,煤炭燃烧时候腾起的浓烟呛得她们睁不开眼睛,她们一边用手背擦着眼睛,一边给炉子扇进更多的氧气。
等待炉火变大的时候,她们拿出一块绿色的花布,一头拴在固定的木架子上,一头用手紧紧拽住,桶里的豆浆分次倒在绿布上,她们有节制地晃动着绿布,想让豆浆过滤地快一些,如果仅仅依靠地心引力,过滤好豆浆估计炉子里的煤炭早已烧光。现在只需要时间,等待豆浆煮沸。她们反复说:“豆浆一定要煮沸,不然喝了就会生病。”
房间里没有空调或是风扇,她们有些尴尬地说:“现在没钱买空调啊,热着热着也就习惯了。”她们站在餐桌前择菜,购置不久的冰箱发出低沉的“哄哄”声,“天气越来越热了,之前没有冰箱,买回来的东西如果当天没有用完,那就只能扔掉了。虽然买了冰箱了,但是东西还是不太放得住,所以我们也还是只买一天的量。”玉珍说着话没太注意,把择走不要的部分放进了莲香择好的那一堆里,莲香看着玉珍有些哭笑不得。
每一天莲香和玉珍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我们每一天都这样。”莲香停下择菜,想了想说,“是很辛苦,但是你说,现在要靠自己养活自己的话,做什么不辛苦呢?”下午1点,仰光即将进入一天中最热的时刻,厨房里的豆浆开始冒起了一个个气泡。
“两个女生摆摊多少还是有些不方便。”“吃货小店”是莲香和玉珍小店的店名,她俩每天晚上都会在唐人街11条附近的夜市摆摊到十一点。“最怕遇上的就是醉汉。”曾经有一个醉汉在摊位前又吵又闹,吓得她俩都“不敢回摊位,到附近请好心的大叔帮忙。”
莲香和玉珍离开家乡来到仰光,路上的来来往往,人潮汹涌,可自己只能从冰冷的手机里偶尔收获到来自远方的关心与温暖,好在无助的时候总能遇到一两个好心的人,他们的安慰让她们可以暂时忘却在大城市里的孤单。“小地方更温暖,但是大城市机会更多。”她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就像汪峰那首歌《生来彷徨》一样——“每天走在疯狂逐梦的大街上,我们精神褴褛却毫无倦意。”
实习记者:苏有鹏(缅甸金凤凰中文报)/图 实习记者:庞慧璘(缅甸金凤凰中文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