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每周一讲:“一日三餐”的由来

2017-11-29 10:49:42   来源:云桥网

  “云桥老师,为什么每天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点吃三顿饭?吃少一顿又不会怎样!”

  “哪里不会怎样?少吃一顿饿得慌,吃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老师还不止三顿呢!不过既然你提出这个问题,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中国人的‘一日三餐’是怎么来的?”

  最初,一日两餐是相当普遍的情形。

  商代至秦汉时期:一日两餐流行,早饭是主餐

  商代至先秦时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他们把第一顿饭叫“朝食”,称为“饔”;第二顿饭叫“食”,称为“飧”。

  

  战国时期:贵族享用“三餐制”,加了顿夜餐

  在普通百姓流行“两餐制”的先秦时期起,已有人一天吃三顿饭。《庄子·内篇》有“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意思是去郊外游玩,带足三顿饭,来回肚子都是饱的。说明当时已经有一天吃三顿饭的现象。但当时的“三餐制”并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只有贵族和富贵人家才能吃得起一天三顿饭。

  

  隋唐时期:三餐普及,午饭成主餐

  “一日三餐”的饮食风俗真正普及则在隋唐时期。那时民间基本一天都吃三顿饭,与现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几乎没有区别。唐朝时的中餐已成为三餐中的主餐。

  需要说明的是,“三餐制”在唐时已很普及,但是“两餐制”并没有因此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顿饭,有的地方一天吃两顿饭,到清末,乃至今天都这样。

  

  其实,规律性地进食,本身就是“从混沌到有序”的一种文明化规训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婴幼儿时代便重现了这个过程:刚出生的婴儿不知定时,饿了就哭着要吃奶,吃完再睡,一日多餐,其进食规律是逐渐培养起来的。

  想不到吧? 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原来经历了如此漫长的演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也开始流行正餐外的加餐,如下午茶、夜宵。或许多年以后,人们将习惯于“一日五餐”呢?

  

  云桥老师心里幻想着:“想想一天能吃五餐,内心都按耐不住激动澎湃,嘿嘿!”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