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孟加拉国青少年访华交流营:相聚彩云南 结下中华情

从昆明到大理,书法、象棋、手工扎染、品白族三道茶、做饵块……带着新鲜与兴奋,孟加拉国学生近距离体验了一把“最云南”。9月11日至25日,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和中国驻孟加拉大使馆主办,云南大学承办的“2017年孟加拉国青少年访华交流营”在云南举办,以汉语为媒连接起中孟朋友圈,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来自孟加拉国最高学府达卡大学、南北大学等高校及社会各界推荐的144名优秀学生相聚云南,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探访大理文化名城,在一系列丰富的交流活动中感知七彩云南,收获美好友谊,在眷恋中结下深深的云南情。

访文化名城大理 感受民族文化风情
为让孟加拉学生感受到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此次交流营活动特别安排了探访之旅,带领144名孟加拉国学生走进文化名城——大理,并深入古生村、喜洲、洱源等地体验居民生活和当地文化。
在湾桥镇古生村,沿着村口的石板路往里走,路边小桥流水与青瓦白墙的民居相映成趣,营员们在村民李德昌家中感受到白族人家朴实、自然的生活气息。

在喜洲古镇,颇具地方特色的手工扎染制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就连男生们也拿起针线,有模有样地跟着“金花”学做起扎染。而另一边,众多吃货们也迎来最爱的“制作饵块”环节。在熟米打成面状后,揪起一坨用木模压成饼,很快一个洁白细腻的饵块就做好了。烤熟后的饵块又软又糯,不一会儿就被营员们瓜分下肚。
第一次制作扎染手帕,第一次制作地道美食,对于初次到访大理的孟加拉国学生而言,是难忘又美好的经历。中文名为马文文的孟加拉女生,说起大理赞不绝口:“amazing!大理是美丽的地方,保留着自然的味道,不同的民族带给我不同的文化体验。”马文文表示,此次旅程于她而言是学习中文的激励,回国后将继续学习汉语。

一路上,营员们用相机和手机拍个不停,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大理故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孟加拉国山度玛利亚姆广播孔子课堂教师谢楠说:“离开前,有学生对我说希望时间能在这一刻停止。”他表示,此次交流营活动有深刻教育意义,民族文化的体验也将促进孟加拉学生学习汉语。
热爱汉语 孟加拉小伙结下不解中国缘
对于第一次来华的孟加拉国学生而言,距达卡仅2.5小时飞行时间的中国,是一个听说过却完全陌生的存在。但此次交流之旅,却为他们开启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大门。
中文名为林喻贤的孟加拉小伙,毕业于达卡大学,从2013年起开始学习汉语的他,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我曾听说过中国非常好、很干净,来了之后发现这是真的,中国确实很美,中国人很厉害,非常勤奋、努力!”林喻贤说,这次活动让他感受到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散发出的文化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获得了政府奖学金,林喻贤将在云南大学进行五年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学成后,我想回到孟加拉当一名汉语老师,把汉语和中国文化传递给更多人!”他说。

同样,与中国有着深深缘分的还有孟加拉青年木南(中文名)。此次访华,是他第二次来到中国。由于哥哥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工作,木南曾于2015年来过昆明。虽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但他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不减。“我爱中文,我想学好中文和中国人一起工作!”谈起对云南的印象,木南称赞道,“昆明现在非常好,云南大学也很好,我知道今后这里还会变得更好!”对于此次中国之旅,汉语不算太流利的木南心中充满感激,“谢谢中国老师教我们中文,非常好,谢谢你们!”
爱看国漫和小说 她的成长回忆在中国
此次交流营中,有一个小女生让人印象深刻。她不仅中文说得流利,且是小小“中国通”,她就是最小营员王亚丽。今年12岁的王亚丽,1岁半就随父母从孟加拉国来到中国。由于爸爸在广州做生意,她一直生活到2013年才返回祖国。如今,在孟加拉读七年级的她,仍坚持学习汉语,而这也离不开榜样的力量。
据了解,王丽亚的姐姐曾是汉语桥比赛亚洲区冠军,现正在复旦大学留学,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对此,王丽亚常说,“如果你们见到我姐姐,就会觉得我的中文不算什么,我要向姐姐学习的还很多!”

“我很喜欢中国,基本上我成长的回忆都在中国!”此次回到中国,王丽亚的心情有点激动,“因为我可以看到中国的电视节目了!”有趣的是,这个大眼睛的孟加拉女孩也爱看漫画、网络小说。她最喜欢国漫《秦时明月》,也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与国内长大的孩子们没什么不同。对于未来,王亚丽有自己的打算,“我想好好学习中文,将来到中国上大学!”
据悉,2017年“中孟友好交流年”,为加强两国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国政府自2017年起将连续三年每年邀请150名孟加拉青少年访华。未来,将有更多孟加拉学生像王亚丽一样,有机会来到中国,体验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记者:高艺萌(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