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为你唱一曲姚安坝子腔

2017-09-01 13:42:34   来源:云南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姚安坝子腔像清风吹过湖面,暖洋洋的开口就唱仁义心肝。不折不扣的抒情是这块土地锻造出来的精致文化。铺展在滇中腹地的姚安坝子一览无余的平坦、宽广、宁静。坝子是空旷的,空旷得毫无遮挡。仿佛只要站在四周的山顶上大吼一声,姚安县二十万人民,有一半都能听见。

  一个滇中天然粮仓的平川坝子,向大地敞开胸怀,恬静和谐的庄稼在大地的皮肤上次第轮回了生长。三条悠悠缓缓的河流由南向北在草海地上汇合的地方就叫三江口。

  南来北往的南永公路就从坝子中央穿心而过。坝子里没有了孤树,路两旁全是齐排排的蓝桉,一看就是外来物种,摇摇摆摆的枝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就是这个地方没有文化根基,太轻浮了。

  轻浮的是树叶,姚安的历史比装在罐子里的种子还要古老。

  早在汉代,姚安就很热闹地开始置县了。就为这块土地承载着悠远深厚的历史,在这里劳作的人们禁不住要吼上一嗓子,抒发心中的情怀。于是,姚安坝子腔开口就唱:你说仁义哎!实话说给心肝你,三江口,马草地,三角槽子蜜左地,左蜜地,大风垭口小平地,转个弯弯子腊地,沥蜜地,大平地,小妹子看上你家小郎好心地。伴随着一声声迂回跌宕的吆喝,人家是在给你数地名呢!

  这厮只是一段开场白而已。遇上过往的行人,该说的,该讲的,栽秧的姑娘们边说边唱的就搭腔来了。远路来的倒是一位标标致致的小伙子,回敬几句流行歌曲,姑娘们早被逗乐了。对唱了曲子的人,自己也觉得外来的歌曲与这块土地不是十分和谐。对不了调子又还扭捏着想看风景的伙子必然是要吃亏了。姑娘们蜂拥而上,拉脚拉手的敷上一身泥巴。这是农耕时代的记忆和符号。

  在歌声中行走着,季节不知不觉又过了。分蘖的庄稼在蓬蓬勃勃地催生着人们的抒情。稻子扬花了,谷叶上的露水星星点点,坝子里的情歌也唱得妙趣横生。迂回跌宕的情歌唱的是与季节息息相关的景物。

  姚安“坝子腔”,顾名思义就是119平方公里的姚安坝子里,在春耕栽种季节时,男女老幼之间对唱的民歌小调。

  据清朝康熙《姚安县志》载:《姚州迎春曲》有:“腊尽阳春日正和,花球鞭坠唱农歌;泥丸木屑皆争取,今年田禾十倍多”的抒情记录。

  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在立春之前一月,各村各寨就用黄泥巴、稻草、草绳、木料等,按当年历书上规定好的尺寸泥塑好一个“春牛”,到立春那天,由十六个人抬着上县衙。泥牛后面跟着一个男身女像的“坳妈”,后面有坐轿子的官老爷和护卫,再后就是踩高跷、耍龙灯的坝子腔队。他们管弦齐奏、锣鼓喧天、边舞边唱,直至衙门口,由官老爷依次握香行礼,然后让群众敬香焚帛,祈祷五谷丰登。完毕。点香纸焚烧春牛。

  次日,“春牛”的泥身早被四乡八里的群众拾掇而去。相传,得了泥牛身上的一草一木,能保国泰明安,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年年如此,成了规矩。

  为了方便焚烧,后来的春牛就只用纸裱篾扎了。这样的灯会坝子腔弥久常新,年年岁岁被传承了下来。

  在农耕文明渐行渐远的今天,在春播时节走进姚安坝子,依然能听到余音绕梁的牛歌坝子腔。

  作者:段海珍

编辑: 王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