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陶瓷闪亮玉溪文博会



在日前落幕的2017玉溪市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玉溪的陶瓷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玉溪陶瓷厂继承传统技艺 推陈出新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唱出了浓浓的中国风,中国的英文翻译China亦有“瓷器”一意,这也反映出中国的瓷器文化是被世界所认可的。
谈到青花瓷,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该是“江西景德镇”,华丽的外表、通透的瓶身是人们对景德镇青花瓷的初印象。可是,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云南玉溪和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并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
玉溪窑源于宋,盛于元明,止于清,约有600多年历史。1986年考古证明,玉溪窑是中国除景德镇外最早烧造青花瓷的地区之一,是元明时代生产青花瓷的重要窑口。玉溪青瓷素有朴、沉、活、润之美,其青花瓷器造型古朴敦厚,纹饰题材广泛,有着鲜明的民间特色。但由于历史原因,玉溪青花瓷从清朝开始逐渐退出陶瓷舞台。
为恢复玉溪青花瓷技艺,传承陶瓷文化,玉溪红塔区全方位引导和支持陶瓷产业发展,重点打造玉溪窑青瓷品牌。1987年,为保护传统工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经红塔区凤凰街道党工委和瓦窑社区研究决定,对原有分散式作坊及多条“龙窑”拆除,在原有土地上投资600余万元建盖并成立了玉溪市陶瓷厂,引进技术建造新型窑炉烧制,主营日用陶瓷、土陶酒坛、制储物坛等。玉溪市陶瓷厂从2013年起重烧青花瓷,通过投资了15万建设、4立方米的气窑烧制,师傅与技术都从江西景德镇引过来。玉溪市陶瓷厂厂长李世能告诉记者,与传统“龙窑”以及隧道窑相比,气窑最大的特点就是烧制时间短,在恒定1250度高温的设置下仅需15、16个小时便能将青花瓷器烧制好。
玉溪市陶瓷厂在青花瓷的器型和釉色上进行了创新以迎合市场需要,两年多时间,青花瓷产品已经涵盖了茶具、装饰品、殡葬用品、酒器、花盆、花瓶等50多个品种,“像青花瓷器型比较多的是玉壶春瓶、梅瓶和将军罐,现在结合人们日常生活所需,我们还推出了茶罐、茶壶、花瓶等青花瓷制品,另外在原有土釉色的基础上,我们大胆创新,不仅丰富了色彩,还能准确掌握色彩浓淡。”
陶瓷厂的青花瓷受欢迎,因此工厂的翻修和窑室扩建正在进行中。
玉溪古窑遗址 年底有望对一、二号窑翻新及考古研究
含有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描绘图案,上透明釉后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釉下彩绘,因氧化钴在高温下烧成后成蓝色,故称为青花。青花犹如中国水墨画一般,把丰富的图案生动地勾勒出来,体现了丰富的内涵及艺术魅力,是元明时期玉溪窑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玉溪窑是玉溪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玉溪窑包括了红塔区的玉溪青花、华宁陶和易门陶。这些窑场所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他相关的陶器文化遗存共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玉溪窑文化。
上世纪60年代,玉溪古窑的发现证明了云南在元明时期就生产青花瓷器。1986年,省、地、市文化部门组成考古队对古窑进行发掘,发掘出大量瓷器残片和窑具。玉溪古窑是云南首次发现古代陶瓷窑址,也是云南最早发现、唯一正式发掘的青花瓷古窑址,玉溪窑因此被学术界认为是元明时期除景德镇以外烧制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窑口。出土瓷器先后到香港大学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展出。
古窑的窑炉称龙窑,专家在玉溪古窑遗址内发掘出三条龙窑。三号龙窑时代为元末明初,窑身长30米、窑底宽1.75米,窑的倾斜度为12度,像一条火龙爬在山坡上,故城龙窑。其特点是头部底、尾部高,火焰由窑头至窑尾滚动,升降温快,装烧量大,是青瓷的摇篮。
“遗址内还有一号和二号龙窑,年底前有望对这两条龙窑进行翻新和考古研究。”玉溪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玉溪古窑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玉溪窑因玉溪古窑而得名,古窑是玉溪窑元明时期烧造陶瓷的窑址,产品主要是满足民间百姓日常生活需要的罐、盘、灯盏等用具。出土的青花瓷纹主要有牡丹、鱼纹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
据了解,在玉溪古窑遗址内,还有古瓷窑碑廊,始建于1993年,共陈列碑刻四十二方,年代为明代、清代及民国以来,内容有兴修水利、记乡规民约、记名人传略等等。玉溪古窑遗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溪窑青花瓷烧造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余雪彬 冯雅昕 陈筑凌 邢路阳 段建鑫 杨清(云报集团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