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美丽云南·穿越自然保护区】三个护林员

2017-06-08 14:41:54   来源:云南日报

李余习

孙志国

杨兴灿

护林员在高黎贡山巡护。

  “一看就知道你们平时缺乏锻炼,没走几步就喘成这样!我70岁老母亲背的包有你们的两个大,穿越高黎贡山都没问题!”

  护林员李余习“凌波微步”般快速闪到前面,在离我们几米远的地方驻足,随即转身看着艰难攀爬的我们,不客气地嚷嚷。他一身军绿色的旧行头,上衣敞着,露出暗红色的内搭;头上歪戴一顶海蓝色的旧棒球帽,帽檐很随意地甩到了一侧,让狼狈的我们忍俊不禁。

  5月21日天蒙蒙亮,我们报道组成员从百花岭旧街子启程,踏上了徒步穿越高黎贡山的征程,李余习等几位护林员与我们同行。

  那天,李余习显然心情不错,一路上不断地给我们打气。行至平缓路段,他甚至开始放声高歌——“梦见山头尖又尖,荷花生在江那边。阿哥在江边等着你,三步两步并着来……”

  “李大哥,有什么开心事,和我们说说嘛!”

  “他这几天刚把农信社的金碧惠农卡办下来,不用抵押就能轻松拿到10万元的贷款,心里正美着呢。”没等李余习开口,已有其他护林员抢先向我们“泄密”。

  李余习是百花岭村委会芒岗村民小组的傈僳族村民,2006年当上护林员,今年46岁。

  “想用农信社的贷款干啥?”“想买辆车,想搞农家乐。”李余习和我们边走边唠。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段及周边采访的20天里,我们先后6次在高黎贡山上穿行,每次都有护林员陪伴保护,保障了我们的人身安全,我们也有机会走进他们的世界,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悲苦。

  除了“欢乐哥”李余习,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护林员还有很多,其中包括“飞奔哥”孙志国、“故事哥”杨兴灿。

  从南斋公房出发徒步腾冲,有很长一段崎岖陡峭、雨水经年冲刷的岩石路。记者不小心跌了一跤后,一直默默紧随身后的护林员孙志国开始牵着记者走。他灵活地在岩石上腾挪跳跃,适时提醒记者踩在哪里安全。

  闲聊中记者得知,孙志国是保护区腾冲分局曲石管理站护林员,家在曲石镇大坝村。担任护林员7年,待遇从2010年的每月870元涨到了现在的每月1700元。

  “我的护林面积有4100多亩,主要职责是动物检测和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每月不低于25天的森林巡护,每天巡护时间不低于6个小时,每天至少要在密林中穿梭六七公里。现在我们走的路算是巡护中最好走的。”孙志国说。

  在孙志国的家庭收入中,护林员收入占比并不大。2016年,他们家里种了14亩烤烟,收入5万多元,20亩山葵收入15万多元。

  5月24日上午,在保护区腾冲分局界头管理站沙坝护林点办理完进山登记后,我们开始进山寻访世界上单位蓄积量最大的秃杉林。身着迷彩服、脚蹬皮鞋的护林员杨兴灿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界头这几年在打造油菜花旅游节,来我们这里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必须持有入山登记证,我们才给进山;每个团体或个人进山,必须由我们护林员监护,一方面是杜绝火源,另一方面防止乱丢垃圾造成污染。”杨兴灿边走边介绍。

  从1999年起至今,杨兴灿已经干了18年的护林员。其间,他借助这个平台,开办了腾冲市界头镇第一个农家乐。“我媳妇做菜还是可以呢,所以生意一直不错,央视还来我家做过美食节目。”

  与高黎贡山亲密接触18年,杨兴灿的故事很多。

  “我们这里猴子挺多的,它们特别喜欢在核桃树上嬉戏。核桃成熟的时候,它们就在上面摇晃,把核桃摇下来,然后把掉下的核桃捡起来堆在一起;村民上山就顺带拿走了,它们就生气地在树上怪叫……” 路过一棵百年核桃树时,杨兴灿的讲述逗乐了我们。

  “这些年巡护,碰到过危险吗?”记者问。

  “我们一般至少两个人相伴出行,确保安全。这些年打猎行为少,黑熊没有被激怒,伤人的情况也比较少见。”

  对护林员了解得越多,我们越发觉得,他们是真正热爱高黎贡山的人。

  记者:程三娟/文 陈飞 朱金磊/图(云南日报)

编辑: 李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