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昆明庭院剧场:庭院深深 曲韵悠悠

2017-06-02 10:20:30   来源:云南日报

  

  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依托辖区内历史文化丰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密集的优势,以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去年,五华区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65亿元,占全市的近三分之一,占全区GDP的6.5%,在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开展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先进县(市、区)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今年,五华区继续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安排7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专项资金。其中,为了鼓励庭院剧场和小剧场演出,每年每个小剧场商演达到5个剧目、20场演出以上,就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最多不超过3年。

  在一系列的扶持和推动下,庭院剧场这一独特的文艺演出形式逐渐成为昆明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以莲花池、南强街88号、马家大院为代表的一批庭院剧场先后开门迎客,陆续推出了《圆圆曲》《唐宫深处》《兰羽恋》《问心》《琉璃》《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等一批优秀剧目,这些庭院剧涵盖滇剧、京剧、昆曲、话剧、越剧、花灯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以昆明丰富的历史文化脉络为素材,挖掘昆明市老街老巷、深宅大院里发生过的历史传奇故事进行创作,用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讲述昆明故事,既传承了传统文化文脉,又融入了现代创意,为发掘隐匿于城市角落的传统文化源泉、盘活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带来崭新的思路和体验。

  莲花池传统文化的传播基地

  300多年前,平西王吴三桂在昆明为爱妃陈圆圆仿照江南景观修建起莲花池。300多年后,陈圆圆曾经的起居处响起了《圆圆曲》的吟唱。在开满荷花的池畔,在古色古香的长廊间,戏随人而走,人因景入戏。穿越到那个干戈再起乱象丛生的年代,感悟一代红颜千回百转的幽幽叹息。

  目前,在昆明的庭院剧场里,莲花池庭院剧场知名度最高。它不仅在昆明开创了小剧场演出的先河,在历史人物原址演绎历史故事的庭院戏剧《圆圆曲》一度引领了昆明城市文化塑形的风潮。

  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故事家喻户晓,300多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更因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精彩演绎,被赋予许多传奇色彩。两人的爱情故事是悲是喜,百人百释,莫衷一是。《圆圆曲》一剧在昆明莲花池公园内开满睡莲的池塘边、曲径通幽的长廊间、绿意满园的美景中展开,采取简约的艺术手法,通过说书人的吟唱、道白、身段等艺术手法,将历史背景与故事娓娓道来并贯穿全剧,运用古筝、琵琶、笙、箫、阮、鼓等民族乐器的编配组合,以古典乐曲、昆曲为音乐基调,诠释如歌如泣的人物命运和内心情怀,让人过目不忘,意犹未尽。

  夜幕降临,从深宅大院里走出来的婀娜多姿的舞者,翩翩舞动间的清音原唱,原汁原味地在夜色中回荡,呈现出一种古今对话的时空交错、人与自然融合的恢弘意境,“看第一遍,你就会被新颖的戏剧表现形式所吸引,第二遍,你可能为精致的表演,新颖的配乐伴奏所感叹,第三遍,你会被‘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千古传诵名句所感怀和唏嘘。”一位老戏迷如是说。

  说起庭院剧《圆圆曲》,不得不提到云南中威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邵筱萍女士,10多年前,她与俄罗斯功勋艺术家、友谊勋章获得者、俄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先生联合创意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小河淌水》,其后,邵筱萍又将其再创作为芭蕾舞剧。“小河淌水”因此由一首云南民歌延伸为云南文化符号。

  然而,邵筱萍并没有停下探索云南文化发展的脚步。2008年,在五华区委、区政府提出“以园养园”的思路下,邵筱萍的公司与五华区国投公司正式签订协议,接管莲花池公园。“作为昆明的历史文化名园,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所在地,能否打造一个艺术作品,让其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接管后,邵筱萍就开始思考。偶然结识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后,她提出“小剧场实验戏曲能否再有一个‘庭院剧场’的版本?莲花池能否搭建庭院剧场?”一位是顶级戏剧创作者,一位是优秀的文化传播者,两人的思想由此产生共鸣和碰撞,敲定了以庭院实景戏剧的方式演绎《圆圆曲》。创作中,邵筱萍又与编剧颜全毅、导演周龙等主创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有相关记载说陈圆圆活到了72岁,也有她老年当尼姑时的画像流传下来。”因此,庭院戏剧《圆圆曲》中,采用了这种结局。2013年8月,《圆圆曲》成功首演。

  除了《圆圆曲》外,莲花池庭院剧场还先后上演云南艺术学院杨洋老师创作的庭院历史剧《唐宫深处》,联合大益集团、周龙导演集茶文化、庭院文化、戏剧文化为一身的茶庭剧《兰羽恋》小剧场实验滇剧《粉·待》等12部原创剧剧目,涵盖京剧、昆曲、话剧、滇剧、花灯等6个剧种,累计演出120余场,累计观众近2万人。

  “虽然目前70%的票房是赠票,但进来看戏的人,下至三四岁,上至80多岁都能被演出所吸引,我们就成功了一半。”让邵筱萍印象深刻的是今年首届昆明戏剧节期间上演的一场滇剧《粉·待》,原本只能容纳100人左右的剧场,最后加座位加到200多个,有的人甚至是站在过道上看完整场表演。“所以说,这个市场是有的,就看我们怎么把它做好。”邵筱萍认为,发展昆明庭院剧,不仅需要出现更多的庭院剧场支持,还需要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剧目,使大家通过各种形式加深对昆明历史文化的理解。此外还要形成常态化演出,让人们每天都有戏看,影响力才能巩固和扩大。为此,邵筱萍和云南省花灯剧院达成合作意向,将“艺术客厅”项目引入莲花池庭院剧场,进行经典剧目、红色经典等戏剧的演出,中间穿插《圆圆曲》《兰羽恋》等,逐步实现常态化演出,打造传统文化的传播基地。

  3月11日晚8点,五华区莲花池庭院剧场再次上演庭院戏剧《圆圆曲》,演员的精彩表演和独特的观戏体验让观众大呼过瘾。除了普通市民外,观众中还包括全国旅行商踩线团的40多名团员,他们来自浙江、陕西、江苏、北京、上海等1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云南本土部分旅行公司的负责人。市旅发委希望通过推动五华庭院剧场与旅游行业、省内外旅行社交流合作,将庭院剧打造成昆明市旅游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南强街巷88号本土原创剧孵化平台

  “东寺街西寺巷,螺蛳拐拐小楼上……”在昆明,总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街巷,见证了昆明过去经济、文化的发展,总让不同时代的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南强街就是其中之一。

  南强街位于老昆明的商业中心片区,东起护国路,西至三市街,1926年前后形成街市,曾经是珠宝、玉器、毡子、木材、竹器等行业的聚集地,随时代变迁,演变成为昆明市的餐饮和娱乐中心,盛极一时。目前,南强街与文明街历史文化片区共存于昆明古城范围内,是仅存的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建筑以清末民初老宅院落为主,除了有“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马推车、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传统民居代表性建筑以外,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民国建筑大师李锦佩设计建设的具有西式建筑特色的经典建筑“基督教青年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和祥宅院”,同时还存留有“曲焕章伤科诊所”“康宁书店”“福建会馆”“南洋华侨互助会原址”等众多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和地域风貌特色的历史建筑若干。

  在昆明市政府保护与整治更新的政策指导下,伍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经3年时间,将南强街片区范围内所有的老建筑进行了修复再造。修缮后的南强街由25个带独立天井的院落、两个原住民生活示范区和78个商业店铺组成,搭配上精致的零售小店、美味的餐饮、时尚的咖啡、甜品以及让人热血沸腾的酒吧、剧场,使得昔日繁华再次重现。“在这样一条可观、可逛、可购物、可消费、可赏玩、可游憩的街上怎样提升历史街区的文化品位?如何在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气的同时让游客享受到远离都市的宁静?”公司副总经理姚骅介绍,他们经过筛选,最终将88号院改造成为庭院式剧场,并以此打造昆明本土原创剧孵化平台。

  至今,南强街88号庭院剧场已先后上演庭院实景话剧《问心》、话剧《高兴》《鼠辈》等多部原创剧,先后举行云南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朱福京剧赏析会和云南省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亚萍滇剧赏析会等。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庭院实景话剧《问心》,由云南艺术学院教师杨洋编剧、导演并主演,2014年11月28日首演。该剧讲述日本侵华时期昆明古玩一条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街上最负盛名的穆家当家穆子羽,碰上了人生中一段险象环生的动荡时期。随着一件传奇国宝流入古玩街的传言愈演愈烈,别有用心的各方势力都将目光集中到了这条小街。作为古玩街的灵魂人物,穆子羽不得不开始应对错综复杂、明争暗斗的局面,与日本势力斗智斗勇。因故事背景年代与院落本身的建筑风格相融,首演后广受好评,一炮而红。两年多时间,《问心》先后在南强街巷88号院、得意居(蔡锷将军府)、马家大院三座知名的老宅子进行演出61场,并在昆明剧院、昆明工人文化宫小剧场进行演出,观剧人数过万人。

  去年4月29日,先锋实验性话剧《鼠辈》首演,这是继即兴话剧《高兴》之后,张亚群戏剧工作坊再一次在南强街巷88号剧场上演的作品。《高兴》反映的是当下社会为梦想而奋斗的青年思想和情感,也反映出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不同于话剧《高兴》采用即兴式的创作手法,《鼠辈》巧妙运用剧场空间,演员穿插于观看席,将故事融入观众身边,讲述在极端情景下对人性进行探讨,测验人们在生存面前如何取舍,如何做出善恶的选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循着《问心》《高兴》《鼠辈》这些剧目的口碑走进南强街88号,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南强街88号剧场感受话剧的魅力,而剧场作为本土原创剧孵化平台, 其孵化效果逐渐显现。“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个原创剧问世以后一定要演够一定的场次,攒够知晓度,聚积一定的口碑,才能进入盈利状态。老话说‘戏是越到后面越好看’就是指在演出过程中,剧组不断地完善、修改剧本,培养粉丝,增强传播力。”姚骅介绍,在昆明进行了为期半年的7场演出后,《鼠辈》被北京鼓楼西剧场看中,去年9月27日、28日,赴北京进行了两场交流演出。

  马家大院故人已去桃花仍在

  昆明景星街小银柜巷7号,就是马家大院,是昆明市保护最完整的白族民居经典建筑,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200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奖。

  马家大院建造于1923年,坐南朝北,总面积1146平方米,为“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砖木建筑,大院为两层木楼房四合相通,中间一个200平方米的青石板天井,屋角还有4个小天井,建筑集木雕、石刻等工艺为一体,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白族民居经典建筑,又有昆明“一颗印”民房的特点。大院穿坊斗拱、梁坊、立柱相结合,互为依托,土基镶墙,嵌泥座浆的筒板瓦屋面,既防止脱落又避免风沙侵入。大院柱头、枋面上福寿康宁、五福临门、牡丹朝阳、二龙戏珠等各式民族雕塑透射着民俗文化的气息。

  马家大院是1923年马鉁兄弟建造。马鉁曾参加昆明重九起义及护国运动,历任护国第三军团长、第五军参谋长,还出任过昆明市第一任市长。二弟马锳在抗日战争中曾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崇阳会战等,1949年马锳和儿子马荣凯都跟随卢汉参加云南起义。三弟马崟曾任广州革命军大本营警卫营长,直接护卫过孙中山先生,抗战中曾率部参加长沙保卫战。

  马家当年有“一门三将,三迤一家”之称。一个大院内走出四位将军,实属罕见。马家大院因建筑有特点,庭院有历史,在昆明乃至云南历史街区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2年初,马家大院修缮完毕。2016年8月,马家大院由云南素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始运营管理,先后引进《滇剧》《扬琴说唱》《花灯小调》《昆明洞经》,以及《茶魂》《梨花落》《红尘客栈》《俏花旦》《石榴女人》《俏哆哩》等剧种和剧目,以及人艺话剧《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等,颇受好评,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公司将在马家大院实施“庭院话剧”青年扶持计划,将围绕爱国主义题材、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充满正能量的题材进行相关的创作,并与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达成初步协议,将马家大院“庭院话剧”作为专业戏剧文学、戏剧创作、戏剧表演、戏剧导演四大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

  “五华区自昆明建城开始就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留下过多少历史文化人物的足迹,如果不能将这些故事搬上舞台,在真实庭院中展现出来,那真是枉费了此情与此景。”公司总经理范奕介绍,实施“庭院话剧”青年扶持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铭记这座城市的历史,引导青年人了解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范奕透露,按照该计划,马家大院今年预计演出剧目为52场,并已经制定出部分演出剧目,最新的剧目也已经在创作当中。范奕说:“无论如何,这么多高水准的艺术活动聚集于此,必能让全社会更重视历史街区、昆明老宅的人文转型建设,同时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让昆明城市文化生活发展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龙舟(云南日报)

编辑: 李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