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云南大学 建好高端平台 服务创新发展

2017-04-07 15:25:09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建好高端平台 服务创新发展

美编 郭金龙 制图(云南日报)

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提供)

新闻传播中心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云南大学提供)

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院士专家参观众创空间
(云南大学提供)

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
(云南大学提供)

  建设高端平台,将有力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为建设“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云南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共进,特色发展”的理念,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发展,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加强高端平台建设,推动创新发展。

  科学研究平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懈创新,一批重要成果从这里诞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围绕新能源与低碳技术、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纳米光电能源材料、光功能材料等4个方向开展研究。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近年来组织完成重大专项及横向课题上千项,合同金额累计近2亿元,部分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是教育部设置于云南大学的全国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于2007年1月由文化部授牌正式成立,是全国六个设在高校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之一。

  教育部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4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是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服务机构。

  瞄准云南特色生物、光电子信息等蓬勃发展的优势或新兴产业,云南大学依托高层次科研平台进行科研攻关,产出了多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国家重点实验室 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是科学研究的无尽“富矿”。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懈创新,一批重要成果从这里诞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实验室科研人员发现细菌侵染线虫的“特洛伊木马新机制”、解析了真菌从腐生到致病的生活史转换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自然界中细菌、真菌、线虫相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分子机制;实验室科研人员建立高分辨率的核基因遗传标记系统,首次将核基因非编码区用来解决备受争议的我国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小熊猫和金丝猴等的系统发育位置,揭示金丝猴属物种的高原适应进化机制;实验室报道了捕食线虫丝孢菌新属3个,新种73个,建成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库;系统开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研究。实验室近5年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

  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光电子技术是我省优先发展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云南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共建的“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于2011年11月由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围绕新能源与低碳技术、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纳米光电能源材料、光功能材料等4个方向开展研究。近5年来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内外知识产权30余项。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与人才培养,有力地促进我省光电子及特色红外技术发展。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 云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云南大学从事高新技术转移示范的服务管理机构,于2014年2月由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心近年来组织完成重大专项及横向课题上千项,合同金额累计近2亿元,部分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目前在研的重要课题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如段昌群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滇池水污染治理项目”,陈景院士主持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沉淀吸附法治理阳宗海湖泊水体砷污染”等。此外,红豆杉共生或内生真菌研究、污水处理——生物操纵法原位治理滇池富营养化、用微生物方法利用植物秸秆生产有机菌肥等极具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受到有关方面重视。这些以市场为导向的项目,改变了过去科研工作与市场脱节的弊病,更具生命力,成为学校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方式。同时,云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参与、孵化、招商引资,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孵化并实施产业化的典型项目。例如,云南大学及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云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推动单克隆抗体的规模化生产和各种单抗免疫诊断试纸的研制开发。“利用废弃烟叶提取茄尼醇合成辅酶Q10”项目投入陆良云大通发生物产业有限公司,“超细、强力、高效无机抗菌材料”项目投入云南云大材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这些有力举措加快了成果转化应用,不但有利于企业成长,还服务了地方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是教育部设置于云南大学的全国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以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为主要依托,以边疆少数民族或族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国西南民族及其与东南亚的族群关系、经济人类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政治学与边疆治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与边疆史、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影视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民族文化产业等。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于2007年1月由文化部授牌正式成立。中心的成立依托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的学科和研究力量,是在文化部和云南大学指导和支持下,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研究机构,是全国六个设在高校的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之一。中心以“产业理论研究、高端人才培养、战略咨询服务”为宗旨和主要职能,紧紧围绕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开展实践与理论、战略咨询研究,为国家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作了积极的贡献。

  教育部滇西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4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是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根据教育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示和要求,立足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开展滇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包括战略决策咨询研究,法规规章起草,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的论证,并参与人才培训工作,做好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培养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平台 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化学化工、新闻传播、电子信息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各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不断改革创新,闯出了新路,形成了特色。

  以实践教学培育高素质人才。云南大学建成的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发挥出较强的辐射示范作用。

  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发挥云南区位和资源优势,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人才培养为主体方向,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5个各具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推免和考研到中科院或“985”大学深造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四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及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与实习实训基地,还专门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设备涵盖新闻传播各个领域,紧扣媒体技术发展,实现与媒介实战环境的“无缝对接”。中心立足边疆,成为全国性重大科研项目在云南的重要合作单位。

  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协同发展的一级学科,不断提升建设水平。通过校企合作与Google、TI、ADI、华为等国际、国内著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建立了10余个联合实验室,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成效。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对提高云南大学实验教学水平,优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推进国际化进程

  作为全国10个教育援外基地之一的云南大学,教育援外工作有声有色。

  去年12月10日挂牌成立的“‘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是集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出版、国别研究、智库建设、留学生教育、非通用语种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型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依托云南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咨政服务、社会调查、人文交流等工作。

  国家教育援外基地 作为全国10个教育援外基地之一的云南大学,教育援外工作有声有色。以对印度国际大学的教育援助为例,双方的汉语教学、师资交流、交流访学等合作已成为两校交流合作的传统。近年来的紧密合作增进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汉语教学的影响力,吸引着印度各地的青年前来学习汉语。目前,中国学院在读汉语专业的学生已有120多名,在印度开办中文课程的18所高校中名列前茅。

  国家汉语推广基地 去年12月10日挂牌成立的“‘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是云南大学整合教学、研究优势资源建设的集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训、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出版、国别研究、智库建设、留学生教育、非通用语种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型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基地建设亮点频出:云南大学缅甸研究院与南亚东南亚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工作;学校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家级出版基地,出版了面向泰国、越南、缅甸、伊朗、尼泊尔等国的汉语类教材;汉语国际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云南大学“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国—南非人文交流机制支撑智库,中心依托云南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咨政服务、社会调查、人文交流等工作。云南大学的非洲研究历史悠久、成就显著,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不但是国内重要的非洲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机构,还是中国西部唯一一家国家非洲研究智库——外交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的中方成员机构,在国内非洲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部分研究成果代表我国非洲研究的前沿水平。

  云南大学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纳入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在实现对外合作与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创新创业平台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云大启迪K栈众创空间、云大明远众创空间的搭建,为云南大学众多颇具实力的高端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

  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 2015年11月,云南大学与清华大学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云大启迪K栈众创空间和云大启迪科技园。云大启迪K栈是云南省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3月初,作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理事单位、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的云南大学启迪K栈众创空间又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29家机构之一。

  国家级众创空间 云南大学依据学科特色和办学理念构建了“云大明远众创空间”,该众创空间2016年9月获批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云大明远众创空间旨在为全省高校大学生及国内、国际创客打造企业孵化平台,空间深入整合学校及相关政府、企业的优质资源和孵化经验,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力争成为云南省的重要双创基地及全省高校众创空间标杆。

  云大启迪K栈众创空间、云大明远众创空间的搭建,为云南大学众多颇具实力的高端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

  云大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有特色”标准,以坚定信念、开阔视野、务实作风,强化现有国家级平台的内涵建设,努力将国家级平台建设成为“人才高地、学术高地、创新高地、贡献高地”,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

  全国心理健康咨询平台 服务和谐校园建设

  云南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是云南省省级示范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心理学分会理事长单位、秘书处单位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云南培训督导点挂靠单位。

  2016年11月,云南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经教育部思政司专家组实地调研和考评,成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中心以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的建设计划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努力打造集示范中心、研究中心、辐射中心“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

  云南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中心于2001年5月成立,以“关爱生命、促进成长、完善自我、和谐发展”的宗旨积极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发展目标,为云南大学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云南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是云南省省级示范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心理学分会理事长单位、秘书处单位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云南培训督导点挂靠单位。

  云南大学高层次平台亮点纷呈、特色显著、优势突出,培养和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云南省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学校还将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在建设发展进程中坚守使命、敢于担当、改革创新、奋发进取,在创建全国一流综合性大学、实现百年云大新辉煌的征程中阔步向前。

  记者:陈云芬 陈鑫龙(云南日报)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