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芒市遮放镇:文明公约助推移风易俗

2017-03-31 09:43:03   来源:云南日报

  

遮放镇田间劳作妇女 图片来自网络

  “在2014年之前,遮放镇有的地方彩礼达到七八万元,有的地方达到十多万元。”遮放镇户闷村委会户闷村村民杨小强介绍,在《遮放镇移风易俗文明公约》出台前,彩礼成为不少村民的负担,婚后也会影响家庭的和谐。针对“人情消费”等农村陈规陋习愈演愈烈的问题,2014年芒市遮放镇党委、镇政府立足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实际,制定出台《遮放镇移风易俗文明公约》,引导村民倡导文明新风,改变过时守旧的农村不良传统和风气,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文明公约》出台后,对彩礼聘金方面作出了限额规定,大家都签订了文明公约,并按照文明公约执行,乡风文明有了极大的改善。

  群众参与制定公约

  “我们发现遮放镇的彩礼负担过重,还有红白喜事等方面的攀比之风也影响着村民的生活。”遮放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孙建敏说,村民在讨亲嫁女、孩子满岁、乔迁新居等风俗习惯上,随着生活的富裕,攀比消费之风越演越烈。针对这些不良风气,遮放镇通过政府层面来引导村民倡导文明之风。2014年,遮放镇党委、政府成立移风易俗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和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办法。

  孙建敏介绍,为了让文明公约符合农村实际,遮放镇派出工作人员走村串户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村民代表、退休返乡人员意见建议,制定出台《遮放镇移风易俗文明公约》, 《文明公约》对红事白事操办规模、宴请时间、酒菜规格、彩礼标准、监督主体和惩罚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实行3年1改1签,并以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办法挨家挨户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让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

  “我们很欢迎这个文明公约。”杨小强说,大家签订《文明公约》后,都按照这个规定执行,约束了攀比之风。

  广泛宣传强化监督

  “通过在寨子广泛宣传,让村民签字按手印,做到文明公约全覆盖。”孙建敏说,为了让文明公约广泛知晓,遮放镇充分发挥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等各种节庆的时节,广泛宣传勤俭持家、节约“办事”等文明风尚,使“新风新俗”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遮放镇坚持群众自治,促进自我监督,成立了移风易俗工作监督执行组,把各村组干部、监督委员等纳入领导小组。在村组层面设立监督理事会,对执行《文明公约》规定进行日常监督,做到监督纵不断链、横不缺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派出群众监督员入户服务指导办理婚丧喜事,进行有效监督;对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生活铺张浪费的反面典型进行惩处教育。

  “我们充分发挥老人头、村组干部、妇女组长、村委干部的作用,监督文明公约的执行。”遮放镇户闷村委会户闷村民岳喊杏介绍,在傣族寨子里充分发挥老人头在寨子里的威望,让文明公约得到落地执行。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为村民节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加强宣传,让老百姓对移风易俗口服心服。现在村民的彩礼负担减轻了,互相攀比之风也得到遏制。”遮放镇户闷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雷岩团旺说。

  遮放镇党委书记赵明快介绍,目前,《遮放镇移风易俗文明公约》到了“3年1改1签”的时间节点,遮放镇将以点带面,找准突破口,继续整治农村不良习俗,促进移风易俗,建设良好的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刘祥元(云南日报)

编辑:段蔼玲(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