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云艺《中国墓葬文化》课微博走红

2017-03-22 17:05:50   来源:云南网

  图为杨洋老师

  近日,云南艺术学院的老师杨洋和他的公共选修课《中国墓葬文化》在微博走红。是课程内容丰富吸引人?还是凭借不点名和个人魅力留住学生?究竟是何原因,使得这门选修课人气爆棚。为此,云南网记者独家专访到杨洋老师,听他讲述授课之道,解析《中国墓葬文化》课程的独特魅力。

  墓葬话题是为猎奇?NO!关键是学有所得

  其实,早在2011年云艺搬至呈贡时,《中国墓葬文化》就以选修课的身份和学生见面,一直颇受喜爱。“最多的时候,要给7个班近千人的同学讲课。”杨洋回忆。

  而之所在6年后才在微博等平台上成为热点,杨洋认为和近几年盗墓题材类电影、小说的风靡关系很大。

  “可能许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是冲着课程名称来的,并不是因为讲课的老师。”杨洋分析道,学生听课,一定是希望在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等方面有所收获。作为老师就是想办法把学生留住,如果学生没学到东西,那都是在耍嘴皮子。“如果靠猎奇心理或是学习内容无用,这门课绝对撑不了这么多年。”

  事实上,学生自发来听课,课后还乐意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炫耀”,力挺杨洋和他的墓葬文化课程,“讲课内容贴近学生、话题新颖”是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备课时,杨洋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除了阅读大量古籍外,每逢假期,杨洋会亲自去到各大墓葬,搜集一手资料和图片,及时丰富和更新课件,然后在课上与学生分享。

  “要保证在一节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所讲到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分量足够的内容来支撑。”杨洋说,不能让学生觉得这门课“很水”,“另外,关注网络热门话题和新闻事件,可以跟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靠不点名留学生?NO!贵在因材施教

  在确保内容能让学生有所得之后,杨洋还会去思考:怎么讲。

  杨洋认为,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很重要,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让学生可以主动、轻松地接受所讲内容。他在讲课时,就喜欢设置悬念、“抖包袱”,并通过内容延伸,令学生思考、感动,这与舞台表演很相似。如果台上演员倾力表演,台下观众毫无反映,那演出注定失败。同样,学生在课上的反映没按预设的结果进行时,课后杨洋一定会反思,分析原因,然后改进讲课方式。

  内容的延伸和关联,为杨洋的讲课加分不少。比如,在讲到古时的巫术时,杨洋会将其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把它形象化展示出来。他说,巫师们喜欢在头上钻洞,很可能是他们发现了脑电波,于是向学生抛出问题:爱情是什么?因为人在恋爱时,脑电波会发生变化,因而杨洋把两者巧妙关联。虽然玩笑,但其目的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课堂上,杨洋还会“投学生之所好,扬其所长”。在教学大纲范围内,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他的讲课内容会适时调整,突出侧重。当表现类,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居多时,他会重点讲墓葬的壁画、陪葬器物的造型、人物造像等;而当表演类学生占多数时,他又会侧重讲墓葬的祭祀仪式、祭师形态等,所讲内容都是与学生专业有关。

  因材施教难能可贵。面对众多学生,如何了解他们的具体专业,杨洋采用的方式是点名。这也是他对于学生“老师用不点名留学生”说法的否定。

  一般来说,杨洋的课会点三次名:第一次是开学第一课,意在了解选课学生的专业情况,方便之后有针对性地授课;第二次是期中,看哪个专业的学生缺课率高,以反思讲课侧重点是否存在问题;第三次是期末,交待放假安全事项。

  “有时,我不点名的原因是我清楚谁来了谁没来。”杨洋笑言,“我认人和辨音的能力可是很强的。”

  在学生考勤方面,杨洋更多的是给与学生足够的理解 。“艺术学院的学生有许多演出和专业课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杨洋说,“我对他们的要求是缺席要请假,让我知道真实情况。如果是特殊情况或确实有事,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我不会去计较;如果是因为懒惰或是恶意逃课,我会干涉并加以引导。”

  杨洋不能容忍的事是点名时学生代答到,“不来可以请假,但绝不能请人代答”。

  “其实,如果课程的实到学生太少,是给老师的一种警示,需要反思。”杨洋补充道,“学生来不来上课,在期末成绩上也会有所体现,这是对来上课同学的尊重。”

  内容详实、语言诙谐、风格独特,师者答疑解惑,学生学有所得,这些大抵就是杨洋“走红”的原因,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靠人格魅力“走红”? NO!靠的是教学魅力

  课堂上,杨洋是一名教师。而在校园外,他的另一个身份或许更被人熟知:话剧导演。

  云南艺术学院老师杨洋倾力打造的庭院话剧《琉璃》在南强街88号演出、昆明本土原创庭院话剧《问心》在昆公演……一系列的媒体报道,都与他的这个身份有关。所以不难发现,他能将每节课都看作一场演出,设悬念抖包袱,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进行思考,多少也与此有关。

  或许,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即便讲的是中国墓葬文化,依然深受学生认可。

  从小,杨洋就喜欢写小说、写诗。高中时,他学的美术,高考也顺理成章地报考了美术专业。凑巧的是,那一年戏剧文学专业也招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考,结果美术和戏剧文学都考上了。

  如何取舍?杨洋最终选择了戏剧文学,原因是他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强,“包括最基本的调色,我都不敏感,在色彩的表达方面也不是很擅长,反而,更享受和文字打交道时的那种感觉”。

  毕业后,他也一直从事戏剧有关的工作,写剧本、排戏、演戏,这些一直没丢,坚持至今。“虽然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学生们大概都不知道我做戏。”杨洋说,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我想学生还是能以一个老师的形象来认识我”。

  于杨洋而言,他可以不排戏,但不可以不上课。“讲课是我的本职,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也不会耽误。我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感受,能得到他们的认同,也是最让人感到欣慰的。”

  杨洋说,陪伴学生成长是幸福的。作为学生,不要怕错,因为年轻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犯错,而且还有机会把错误改正,“所以,在学校最好的事情莫过于,学校给你提供学习和实践的空间,你可以不断地展现你的想法,然后犯错,再及时改正”。

  另外,杨洋还想更正一个概念,相比于“靠人格魅力留住学生”,他更倾向于“靠教学魅力留住学生”的说法。他认为,教学魅力不等同于人格魅力,两者不是同一回事。

  “因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一定是会讲课的人。同理,一个善于讲课的人,也不见得人格魅力就一定好。”杨洋说,两者兼备当然最好,但只能具备一个时,他会努力成为具有“教学魅力”的人,“如前面所说,我的职业,是教师。”

  “在云艺,比我上课上得好的老师,还有很多。”杨洋谦逊地说。

  记者:罗浩(云南网)

编辑:段蔼玲(实习生)

编辑: 李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