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记:和桥妹一起游缅甸之曼德勒的静谧时光
曼德勒,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浪漫、与世无争的静谧和悠远的历史。随着“2017中缅旅游文化路演”拉开序幕,桥妹的缅甸之行也从这里开始了。
因缅甸古都阿瓦与之比邻,当地华人亲切地将曼德勒称之为“瓦城”。城中以数字命名的横竖方格块街道、闪着金光的佛塔寺院,以及那些带着历史感的特色建筑,便是她迷人的原因之一。
今天,“2017中缅旅游文化路演”一行走在曼德勒城里城外,感受着它散发的独特魅力。
曼德勒发现之旅的第一站,桥妹来到了坐落于曼德勒山下,被誉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书”的石经书院。
这些“书”,指的是用巴利文和缅文刻满佛经的大理石碑。据史料记载,缅甸敏东王仿造蒲甘西贡佛塔,在这里修建了古都多佛塔,然后将第五届佛经集结的成果刻成环绕佛塔的石碑。这些石碑共有729块。由于担心石碑风吹雨淋,国王还在每块石碑上修建了小佛塔,于是,石经书院诞生了。
在这些古老的“书页”里,也迎来了一些崭新的面孔。来自中国的李女士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来到这里,其实他们已经来过缅甸很多次,但是来曼德勒却是第一次,她告诉桥妹:“缅甸具有独特的魅力,希望孩子可以从这里发现世界的美,更多地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李女士的丈夫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与国的距离更近了,更多的人走出国门。旅游行业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形象大使,能够更生动形象的展示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内涵和人文。”得知“中缅旅游文化路演”活动在缅甸开展,夫妻二人表示很高兴,表示希望更多的中国人通过这个活动了解缅甸,更多的缅甸人了解中国。
走在石经书院,桥妹看到很多缅甸人在悠闲地散步。
脸上涂着黄香楝的缅甸姑娘敲着小锣,你们猜她想做什么?
原来是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对他们传统的天然防晒、美容产品黄香楝感兴趣,姑娘们拿着黄香楝粉给游客脸上涂抹小图案。许多外国游客还亲自动手在脸上画上了叶子,一边学技术,一边哈哈大笑。
离开了石经书院,桥妹一行来到了金宫殿。初次见面,眼前建筑还真是让桥妹震撼了。眼前的建筑共有三层,全为柚木建造,门窗上有着精湛的手工雕刻图案。据介绍,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缅战争之中幸存下来的唯一王宫主体建筑,这也是曾经敏东王和王后的寝宫。
双足踏在柚木地板上,感受着宫殿独特雕刻所散发的文化韵味。巧遇身着缅甸传统服饰的新婚夫妻在拍摄婚纱照,桥妹被“强塞”了一把“狗粮”。
金宫殿一直以来都备受外国游客的青睐,作画、拍照、“吸猫”,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在金宫殿门口,卖纪念图片的缅甸小伙用精致的图片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他带着一丝羞涩,向游客讲述着这座宫殿的故事。
在离金宫殿不远处的曼德勒皇宫,桥妹仿佛走入了曼德勒的历史画卷。据了解,曼德勒皇宫原本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的皇宫,但是原来的皇宫在英缅战争中被烧毁,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后来的重建品。
虽然现在的皇宫没有昔日宫殿的金碧辉煌,但是站在护城河边远眺亭台楼阁,或者站在瞭望塔上一睹曼德勒风采,也是让人难忘的视觉享受和心灵休憩。
观景之余,桥妹和一位缅甸大爷攀谈开来。大爷叫吴佐通,他告诉桥妹,很多年前,他到过中国的故宫和颐和园,“我从那些精美的建筑和珍藏品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吴佐通大爷介绍说,“缅甸越来越开明了,旅游业也肯定会越来越好,希望更多的缅甸人可以去中国看一下,也希望来缅甸的游客可以把缅甸文化介绍到中国。”
跟老大爷聊完天,桥妹站在护城河边,欣赏远处的曼德勒山。当地人告诉桥妹,在不热的早晨,还可以骑着自行车,绕护城河兜风。
十一月份,整个缅甸进入了干季,可是桥妹也还是在曼德勒感受了一场急雨。这让桥妹想再一次领略的乌本桥日落,发生了些许变化。
在很多人眼里,这座驰名国际的柚木长桥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落日、长桥,牵手从桥上过的情侣或者僧人。也正是因为桥妹来的不凑巧,刚好见到了乌本桥的另一面。
风雨急急扫了过来,差点把桥妹带到了桥下,来往的行人和小摊贩们正忙着收拾东西、赶路。
于是,桥妹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原来差点被卷跑的,还不止桥妹。
还有这位,吹歪的发型。
好了,今天,桥妹就带大家看到这里。明天,精彩继续在路上等待。
文:曹云波 舒文 图:雷桐苏(云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