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丘北七彩石别村

2017-07-17 11:30:51
来源:云南日报

  石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别村是位于云南省丘北县清水江岸的一个壮族村落。“石别”是壮族语言,大意为石头上的树。村内的石墙、石板小道、石槽等众多石材建筑和石材用具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的石头确实不少。尽管如此,初春的石别村,也是漫山尽染、绿意盎然。一幢幢干栏式特色民居,或掩映在榕树下,或伫立在梨花旁,或镶嵌在竹林里,被光滑的石板小道如珍珠项链般地串在一起,古朴典雅,生机勃勃。

  我们抵达石别村的时候,天气不是很晴朗,峡谷上空的白云,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似乎要欣赏一下这里的美景,或是凑一下热闹。阳光因此像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柔柔地照在屋顶上。这样的天气,虽有些阴沉,却也使得闷热的河谷气温降低了不少。屋顶的瓦片本是天蓝色的,但经过雨水的多年冲刷,渐渐形成了现在的黛青色。木楼土墙和青石黛瓦在绿树的映衬下,远远望去,犹如一群勒冒(壮语,男孩)在山间小憩嬉戏,让巍峨的大山宁静中充满了灵气。

  走进村口,壮族乡亲们身着节日盛装,个个笑脸盈盈,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们的服装很有特色,男的从头到脚都是以藏青色为主,连包头也是,看上去显得十分沉稳和端庄。相比之下,女装就要绚丽得多。颜色以天蓝色为主,显得比较明快。衣服的领子、下摆、袖口等部位,绣上了红的、绿的、紫的、白的各色搭配的图案,色彩缤纷,做工精致,美不胜收。再配以高调而不张扬的头饰,银子打造的耳饰、项圈和围腰牌、围腰链,以及精美绝伦的绣花鞋等,风姿绰约、光彩照人,让人感觉这似乎不是一件衣物,而更多地像一幅移动的立体图画。

  顺着村内光滑幽静的石板小道往下走,我们来到了村脚的清水江畔。清水江水如其名,清澈见底。江水流到村庄脚下时,不仅河道变得比较平缓,而且流向也顺势转了一个弯,形成了对村庄的紧紧环抱之势。清风吹拂,江面泛起微波,江畔火红的攀枝花轻轻舞动,为村庄增添了一道幸福靓丽的美景。而江岸上,却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与老乡聊天中得知,乡亲们正在这里表演壮族特色舞蹈“龙牙歪”。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先是一名老者手持大刀抱拳登场。老者一身武者行头,看上去年近古稀,却精神矍铄,一把长五尺左右的大刀,在他手里被舞得行云流水。大刀上系有红色布条和粉色毛线扎成的樱花,使大刀的寒光不那么逼人。继而,持三叉、长矛、耙子、流坨、双节棍、霸王鞭等武器的演员鱼贯而出。演员中多数是青壮年,也有部分中年人。每件武器均系有红色的飘带,每种武器表演都是两人对打,威猛刚毅,肃穆庄重,将壮族先民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高跷表演。踩高跷这本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但这里的踩高跷多了一个“斗高跷”的环节。两名青壮年踩在两三尺高的高跷上,边走边互相蹬、勾、踢等,直至一方掉下高跷方为胜出。动作滑稽,胜负难料,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我们惊叹于乡亲们精彩的表演,不觉已到了傍晚时分。细心的李大哥似乎看出了我们的饥肠辘辘,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家里坐坐。干净整洁的家中,随着灶膛里柴火的烈烈燃起,屋里弥漫着诱人的糯米香味。原来,李大嫂正在蒸制花米饭。没多久的功夫,一甑五光十色的花米饭就蒸好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作为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州,不少民族都有做花米饭的传统,但我还是被石别村花米饭丰富、鲜艳、饱满的颜色惊呆了。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搭配在一起,组成了一份“彩虹饭”,既让人目不暇接,又让人不忍下咽。特别是那种海蓝色,正而不俗、典雅质朴。还有玫红色,鲜而不艳、深邃内敛。初次见识,真难以想象这是用天然植物取汁染成的,让人不得不折服于壮族乡亲们对植物色彩运用的娴熟自如。静静欣赏着,我甚至联想到,在壮族乡亲的心里,一粒粒糯米或许就是一个个小“勒少”(壮语,少女),一定要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才能带出去见客人。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被染得如玛瑙般晶莹剔透的糯米,也是壮族乡亲们追求缤纷生活的见证,是他们七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夕阳西下,我们不得不与乡亲们挥手告别,踏上回城的路。抬头一看,一抹橘红色的余晖正映照在清水江两岸,把田垄间的刚出苗不久的庄稼装点得绚丽多姿,江面上的细波也被染成了片片金鳞,像一条金灿灿的带子,缓缓流向前方……

  作者:李贵扬(云南省文山州文联)

编辑: 李沁颖
云南文山丘北七彩石别村